专家解读大疱性类天疱疮
1简介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个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上以躯干、四肢出现张力性大疱为特点。常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目前认为BP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疾病,预后较好。
临床表现基本损害为张力性的厚壁大疱,在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发生,疱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在1公分左右,也可达数公分如鸽蛋般。疱壁较厚(图1),不易破溃,挤压水疱并不向周围扩展(尼氏征阴性)。水疱内容物大多清亮,少数为血性,继发感染则疱液呈脓性。水疱破溃后成为糜烂面,上附结痂,较易愈合。皮损好发于躯干及四肢屈侧,早期皮损可仅表现为浮肿性的红斑(图)而没有水疱,可误诊为多形红斑或药疹。约半数患者有口腔粘膜的损害,表现为口腔上颚粘膜,颊粘膜等的水疱或糜烂面。但较之天疱疮的口腔损害要轻得多。患者自觉瘙痒,全身健康状况在疾病早期一般不受影响。
好发于老年人。病程慢性,预后较好。只要治疗及时,用药得当,是可以治愈的。
3免疫学特点取有活动性皮损患者的末梢血作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则示血循环中有抗BPAG1或BPAG的I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的底物以豚鼠或猴的食道为宜,也可以正常人的皮肤作底物。在大疱及大疱周围皮肤的基底膜有IgG及C3的沉积,取皮损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基底膜有带状荧光(图3)。免疫电镜显示免疫球蛋白沉积在皮肤基底膜的透明板。与大疱发生的部位一致。
BP抗原由表皮基底细胞产生。BP抗原有二个,BPAG1是细胞内蛋白,是构成半桥粒的主要成份,分子量为30KD;BPAG是一个跨膜蛋白,分子量KD,BPAG跨越基底细胞浆膜,细胞外部分为胶原结构。BP抗原与血清抗体结合导致基底膜在透明板部位的分离,临床上出现有表皮下疱。由于BPAG1位于细胞内,而BPAG主要抗原决定蔟位于细胞外的胶原区段,因此BPAG在发病中的作用较BPAG1更重要。
4组织病理取新出的水疱作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疱,在疱内及疱下方的真皮内有淋巴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细胞浸润(图4)。
5诊断诊断要点:皮肤损害以张力性水疱[1]与水疱不易破裂为特征,口腔则较少受累,皮肤黏膜水疱尼氏征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有裂隙或水疱,多为上皮下疱,无棘层松解,结缔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可见基底膜区有一连续线状的荧光带,主要是IgG的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法也可测出抗基底膜抗体,有70%-80%的患者血清中抗体效价高,对诊断有意义。
老年人皮肤上出现张力性的大疱;病理检查示表皮下疱,并有嗜酸性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基底膜带有IgG和/或C3沉积所致的线状荧光。
如果这篇文章没能解决您的问题白癜风治的好吗太原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wlc.com/tpcyw/1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疾病解析类天疱疮
- 下一篇文章: 健康分享糖尿病后遗症类天疱疮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