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解剖5516例猝死者,发现猝死规律易



冬天是许多疾病高发的季节,猝死也不例外。据统计,相对于更温热的春夏,猝死在寒冷的秋冬发病率要提高20%。

人们一听到猝死就心慌害怕,因为它往往来得毫无征兆,突然间就带走生命。但事实上,猝死虽然没有明显的预警,但并非无迹可寻。

一、研究发现:猝死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

年4月,《中国急救医学》期刊刊登了一项名为《我国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的研究。该研究对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占总猝死病例的57.8%,其次为肺源性猝死,占21.6%;脑源性猝死占比为9.21%。

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或失去有效的泵血能力,通常导致意识丧失和全身性器官功能衰竭。如果不能及时获得适当的医疗援助,死亡通常在几分钟内发生。

在国家心血管中心的统计数据中,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病例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但目前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研究显示,30至63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在这个生理时期,身体疾病形成的风险相对较高。与此同时,社会中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嗜烟好酒等因素相互叠加,容易导致“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

因此,在这个年龄段,人们容易受到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影响,同时还可能面临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疾病导致的猝死风险。

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教授陈海旭也指出,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在发生心梗时更容易发生猝死。对于年轻人而言,由于心脏尚未形成代偿保护机制,许多人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比如说,室颤相当于心脏骤停,瞬间失去意识,从而导致猝死。

二、四分之一是“太激动”,四分之一是“太劳累”

《我国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显示,与猝死有关的最主要因素为情绪激动(26%)和劳累(25%),其次为饮酒和过饱等。

情绪波动大的人往往表现出性子急、脾气暴躁,有时甚至在生气时会暴跳如雷,与人争吵面红耳赤;而在高兴时则容易陷入大喜过望、乐极生悲的状态。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冯爱平指出,除了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情绪波动大且脾气急躁还可能引发皮肤病。这是因为在一些性情急躁的人群中,情绪易激动可能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从而易患白癜风、银屑病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天疱疮等。

另一方面,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许多猝死的个体都曾经历过高压、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和高强度工作事件。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雅君曾提到,从疲劳到猝死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步骤:轻度疲劳→身体感到沉重→精疲力竭→身体出现异常→疾病缠身→突发猝死。

如果持续的疲劳超过六个月,休息无法缓解,同时伴随记忆力减退、头痛、咽喉痛、关节痛、睡眠紊乱及抑郁等症状,那么你可能需要休息了。

三、猝死之前,身体会发出3个信号,别忽视

一项日本研究曾对人进行了症状信息收集,发现在有先兆症状的人中,最常见的三种症状分别是呼吸困难(占28%)、胸痛(占21%)和晕厥(占13%)。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鲁原也指出,绝大多数猝死患者在发病前几天都有临床症状。例如,一过性的胸闷、胸痛、乏力、心慌,其中心慌指的是身体突然下沉或出现一种忽悠的感觉,持续时间约为三至五分钟,迅速恢复正常。

另外尤其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wlc.com/tpczl/1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