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天疱疮,天疱疮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生于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水疱泛发全身,出现广范围的糜烂面,易并发感染、发烧、全身衰弱等症状。

茵陈15 萆解15 白藓皮15 苍术9 薏苡仁18 麦冬12 玄参12 石斛12 生地15 太子参15 丹参12 黄柏12 扁豆15 金银花15

一般仅有轻痒,治疗后留有色素沉着,不留疤。约有80%患者累及口腔,外阴及眼结膜,口腔粘膜发生顽固的糜烂极易出血范围广,烧灼痛明显、常常是本病的早期症状。

(二)增殖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 是寻常性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异型,皮损好发生于头面、腋下、胸背等处。初起为松弛的水疱,nikolsky 氏征阳性,破溃后形成糜烂,乳头伏增生,表面污秽,结痂 、有恶臭。

皮损多发生于头、颜面、胸、背部。口腔粘膜很少受累。自觉瘙痒,全身症状轻重不一。

疱疹可以发生于各部位,背部,腋窝部及鼠蹊部则更容易发生。

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阐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的特异抗体(又称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抗体),主要是igg,血清中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抗体的反应部位病理组织学上是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发病部位(棘解离发生的部位)。本抗体作用在表皮细胞间的结合部。

[治法]:泻火,除湿,养阴益气

一般很少播散全身,预后良好,不累及粘膜,全身症状轻微。本症最后可以发展为落叶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采用lever分类法,即1.寻常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约占2/3。2.落叶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红斑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约占15%。增殖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约占3%。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是一组严重的慢性复发性大疱性皮肤病。

(三)落叶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在正常皮肤上或红斑上出现松弛的水疱,特征是极易破溃并形成油腻状结痂,出现限局或广泛性的剥脱,有腥臭。有时患处皮肤潮红肿胀及叶状痂皮,类似剥脱皮炎损害。nikolsky征阳性。

(四)红斑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本病亦称sener-usher症候群、脂溢性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是落叶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异型,以红斑,小水疱为主,nikolsky氏征阳性可覆有鳞屑、结痂、好发于头部、面颊及胸背部。面部皮损分布多为蝶型红斑,酷似红斑狼疮。头部、胸背部多覆有脂溢性结痂,和脂溢性皮炎相象。

自觉症状不明显,有时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病变时轻时重,往往持续多年。

有人认为增殖性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可分为两型:①重型(neumann型)多与寻常性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相移行。②轻型(hallopeau 型)无明显水疱仅在间擦部位出现小脓疱和乳头状增生。临床上和增值性皮炎难以区别,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本病在表皮细胞间有igg沉着。

常侵犯口腔、鼻腔、阴唇、肛门等处粘膜,水疱极易开成糜烂面。

(一)寻常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在皮肤上突然发生黄豆大至蚕豆大水疱,有时可达核桃大,疱壁多薄而松弛,疱液开始清亮,以后混浊含有血液,疱破溃后形成疱液结痂、糜烂、常有特异的腥臭。在外力作用下,表皮极易剥离,或轻轻地压迫完整的大疱,疱液即在大疱内从压迫点向四周扩散,为nikolsky 征阳性。其发生机理是由于表皮棘层细胞发生棘松解,而缺乏表皮细胞的内聚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wlc.com/tpcys/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