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芦荡



冬婆婆刚刚离而去,春姑娘便悄然而来。

  沉睡一冬的苇塘从梦中醒来,便开始忙碌起来。一根根芦苇匆忙穿了件嫩绿的衣裳,晃着笋尖似的小脑袋儿,钻出了泥土,怯生生地望着天空。

  天渐渐暖和起来,芦苇那笋尖尖又魔术般地变成一支引弦待发、直射苍穹的利箭。润酥的春雨过后,“利箭”刷刷地脱去紧身的翠绿色内衣,换上碧青色的外套儿,苇节儿发出“叭叭”的声响。芦苇长高了,节杆儿变粗了,叶片儿变宽了,无数棵芦苇汇成了一望无际的芦荡。轻风掠过,绿浪起伏,就像绿色的海洋。

  水儿来了,鸟儿来了,鱼儿来了,小螺蛳来了,就连那小苇菇也张开了快乐的小伞……

  捉河螺·拾苇菇

  “蛤蟆打哇哇,四十天吃粑粑(馍)。”清明过后,苇塘虫吟蛙鸣,春意盎然。小河螺不声不响地从水底钻了出来,抖落身上的草叶、泥土,顺着苇根儿向上爬儿爬,呼吸春天的空气,寻觅可口的食物,产下腹中的幼螺。芦荡浅水中,一棵棵苇根上,挨挨挤挤,爬满了大大小小的河螺。

  河螺又名螺蛳、乌龙,是河、湖、沟、塘中繁殖最快,又最容易捕捉的河鲜之一。民间传说渔民水生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年过三十还未成家。一天,水生到湖中捕鱼,一条鱼也没打到,却捕了个彩色大河螺。水生舍不得吃它,把它养在水缸里。这河螺原来是东海龙王的外孙女,误入水蛇精的洞府,被水生打鱼救起。她见水生勤劳善良,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水生下河之后,她就偷偷地给水生烧火做饭,浆洗衣裳,日久天长,两人结为夫妻……

  河螺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含有人体必需的糖类、维生素、烟酸、钙、铁等营养成分。中医说它“味甘性寒,能清热利湿,通便解毒,退黄疸止清渴,治肠风下血,疗疮疱恶肿。”具有较高的营养和食疗价值。因此,民间有“烧河螺,抵只鹅。”的说法。

  初夏初雨初晴,暖风拂面,艳阳高照,湖水含氧量增加,那些在水中呆久了的河螺,便会倾巢而出,快乐地爬在苇根上。这是捡拾河螺的最佳时机。河螺捡来后,先用清水喂养几天,让它吐尽腹中的泥沙,再喂上几滴菜油,最后逐个剪去尾部,在锅中用油略煸,加入葱、姜、蒜、醋、盐、糖、酱油、五香粉、干辣椒及适量的清水,就可以烧焖成正宗的四方湖“五香河螺”。

  “五香河螺”为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周末买几斤四方湖“五香河螺”,再拎上几瓶啤酒,一家人说说笑笑,围在一起,手捏口吸牙签儿挑,细细品,慢慢嘬,那才叫有滋有味呢。

  春天,还可以在苇塘里拾到苇菇。苇菇寄生于苇根之上,是苇塘中的野生蘑菇。因它形状像母鸡头,又有人叫鸡头菇。春暖花开,气温回升,菇菌便活跃起来。它繁殖生成的苇菇,就像从蛋壳中探出头来的小鸡仔,白白嫩,水灵灵,惹人喜爱。

  新采的苇菇又鲜嫩,又有营养,就是清水加咸盐煮煮,也过口难忘。美食家人说它是菇中奇珍,一点也不过分。当年,一批从黄浦江畔下乡插队的“上海阿啦”,把晒干的苇菇作为礼品,馈赠给上海的亲朋好友。四方湖苇菇一度成了沪上餐桌的美食奇珍。

  采苇叶·套苇鸟

  “端阳节,正为嘴头忙。香粽剥开三面绿,浓茶斟得一杯香。”这是清人郑燮描写端阳节的词句。

  端阳节即端午节。又称端五、五月端五。怀远古为楚地,自古有“五月五,苇叶包粽过端五。”的习俗。相传,忧国忧民的楚国大夫屈原五月初五投江之后,民众每逢他的祭日,都要向江河中投送熟米祭祀。为防鱼虾抢食,用苇叶包成菱角状的角黍(粽子)。因此,苇叶包粽祭屈子的习俗代代相传,粽子也因此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美食。

  四方湖苇叶厚薄均匀,质地柔软,清水烧煮,浓香扑鼻,提神生津,清热解暑。端午临近,不光沿湖的村民,附近十几、二十里地的,也成群结队,钻入苇塘,采摘苇叶。

  苇塘中有一种最爱唱歌的鸟,叫苇莺鸟。人们称它“苇串儿”、“苇喳啦”。它那形状像麻雀,又不同麻雀。身子和腿比麻雀长。背部羽毛浅棕色,腹面和眉纹浅黄色。鼻孔两侧还长有细长细长向上翘着的长胡须,生就一副老成持重、博学多才的样子。清明前后,它便成群结队从南方飞临四方湖,筑巢产蛋,繁育后代。

  苇莺鸟或许是大自然中最聪明的鸟儿。别的鸟在树上筑巢,它们的巢穴则筑在人迹罕至又临水的蒲湾芦荡。巢穴是细河草编织的,拳头大小的窝,固定在高两米左右芦苇或蒲草上。窝顶上有青青的苇叶蒲叶遮挡风雨烈日,窝下是没膝深的湖水,周围是密匝匝的芦苇蒲草,就是有人误入这里,也是很难发现的。麦穗儿灌浆黄芒,苇鸟儿生蛋抱窝孵化小鸟正忙。它们整日在苇丛、蒲丛中飞啊跳啊,忙忙碌碌地捕捉小虫,快快乐乐地舒展歌喉。那“锥锥喳喳”、“锥锥刮刮”的对唱合唱,在苇塘、蒲塘中回旋飘荡,仿佛告诉人们,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它们才是世上最幸福的鸟儿。它们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仿佛整个蒲湾芦荡,只有苇鸟儿存在。苇莺鸟成双捉对,一对“夫妻”一次可产四至六个鸟蛋,孵化出好几只小苇鸟。

  苇鸟离不开芦苇荡。有苇塘的地方,就能找到苇鸟儿。过去,调皮的孩子找到苇鸟窝,把鸟蛋从顶部敲个小洞放回窝中,再在挖了圆洞的大苇叶上放一根打了活扣的线套子,躲在鸟巢附近故意呼喊:“苇喳啦(苇鸟名)来喝蛋喝蛋……”

  人护子,畜护崽,鸟护巢。苇鸟听到有人在家门口呼喊捣乱,便“锥锥锥、刮刮刮”地飞来,在鸟巢上空兜着圈子侦察鸣叫。发现巢旁无人,便迫不及待地蹦到窝上,头伸得老长老长的赶紧向窝内张望。捕鸟的从苇丛猛地站起,大呼:“啊哧,欧哧!”苇鸟突如其来受到惊吓,“唰”,从巢穴中赶紧缩回头潜逃。然而,它上了当了,那布下的活扣子已紧紧套住它的脖子。越是拼命挣扎,线扣子拉得越紧。只要听到“喳喳喳、喳喳喳”的惨叫和“扑棱扑棱”的声音,蒲湾、苇塘天使苇鸟儿,便成了人的俘虏。

  如今,人们保护鸟类意识日益增强,已很少有人去敲苇鸟蛋、捉苇鸟了。

  捉黄·寻雉蛋

  “十天打苞十天出,十天扬花十天熟。”农谚说的扬花就是小麦受精灌浆。那嫩嫩的麦皮包着一囊香甜的浆汁儿,惹得鸟儿们馋涎欲滴。恰好此时田野里的虫子也繁殖起来,鸟儿又把目光转向更馋嘴的虫子。也有的鸟儿改不了吸食麦浆的恶习,那个头长得像麻雀似的黄雀子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它的羽毛黄金,又是小麦灌浆时到来,人们便叫它“麦黄雀儿”。

  麦黄雀儿是追逐小麦浆液的候鸟。它白日在麦田中糟蹋了一天粮食,傍晚便叽叽喳喳,汇集成群,拉着呼呼的风声,在空中盘旋飞翔,寻找过夜的栖息之地。若落在村庄的大树上,怕猎人枪打;落在麦田中,那麦杆儿矮,猫儿狗儿都可以钻进去滋扰。寻来找去,四方湖畔那遮天蔽日的芦苇荡,便成了它们快乐的天堂。

  麦黄雀儿善于飞翔。它只要轻轻地抖动翅膀,两只爪儿便稳稳当当地停在苇杆与苇叶的交叉点上。一根根翠绿的芦苇,好像是为鸟儿准备的高架床,上下层层叠叠,可栖息好几只麦黄雀,

  天黑了下来,风也响了起来,芦苇轻轻地摇晃着,发出沙沙的声响,摸麦黄雀的人群出发了。

  摸麦黄雀的,大多是胆大心细的半拉橛子(十五六岁的男孩)。每人带一条布口袋,跟随年长者,赶到麦黄雀飞落的苇塘边悄悄集中,然后散开队形,钻进黑咕隆咚的苇塘,边走边摸,边摸边走。摸黄雀要闭住嘴,沉住气,顺着苇杆,从下往上摸。摸到雀儿,用手捏住雀头,用力一拧,然后顺势塞进布袋。若手脚毛糙弄出声响,麦黄雀儿在苇丛中就会像瞎子一样乱飞乱撞,那样是会影响捕捉的。

  风高月黑夜,男女老少一般猫在家里不出门。摸黄雀,天越黑,风越大,猎获越多。一个晚上两三个钟头,高手们可捕捉二三百只,鼓鼓囊囊的装满一口袋。生手们现学现捉,也能捕获二三十只。甘甜香醇的麦浆儿滋润的麦黄雀儿,又肥又嫩,将烫去皮毛摘除内脏,浑身油光发亮的雀儿,往热锅中一丢,香味随之溢满小屋。

  麦黄雀贪恋的是麦浆,它们在四方湖沿岸最多栖息十天半个月。风停树静月亮晃晃晚上,稍有响动雀儿就乱飞乱窜,是最难捕捉的。月黑风高夜,去捕捉又非一般人敢为。常听说某人捕鸟时被苇茬子戳烂了脚,某人踩住了苇塘的蛇,幸好无毒的,蛇咬过的地方只鼓了个肿包。还听说某人摸麦黄雀掉进深水塘,成了个落汤鸡。如今,讲究生态平衡,保护沿湖鸟类,捕猎黄雀已经被禁止。

  麦儿黄梢的时候,也是芦荡中红冠鸡、白冠鸡、黑水鸡、“八鸭猴子”、“草老五”等水鸟的产卵孵雏季节。

  那红冠鸡,体壮冠红,亭亭玉立,腿和脖子明显比鸡长,样子似鸡非鸡,似鹤非鹤。鸣叫时发出“哦咯咯咯、哦咯咯咯”的声音。这家伙的窝筑得比较隐蔽。多筑在离村庄较远,面积较大且又偏僻的芦苇荡。窝巢用碎苇叶、烂苇根与杂草泥浆粘合堆积而成。窝周围是茂密的芦苇,窝下是浅浅的河水。一窝有四到六个蛋。蛋大似小鸡蛋,蛋壳上有红红的雀斑儿。母的在窝中孵化小鸟,公的在附近捕食放哨,一旦有人或动物前来骚扰,公的就会发出“哦咯、哦咯”的报警声,拍打着翅膀并把入侵者引开。

  四方湖芦苇丛生、人迹罕至的凤凰岛、鲤鱼岛、月亮湾、龙虾湾、十里长湾,红冠鸡、白冠鸡在那里筑的巢最多。东边苇塘中的“哦咯咯咯、哦咯咯咯”的鸣叫刚停,西边苇塘中“哦咯咯咯、哦咯咯咯”的鸣叫又起。谁也不知道芦苇荡中有多少红冠鸡、白冠鸡。

  红冠鸡、白冠鸡、黑水鸡的雏儿一出蛋壳便会游水。麦收过后,划一叶小舟,沿大湖边苇荡行进,常常可以看见红冠鸡、白冠鸡、黑水鸡和“八鸭猴子”,带着它们的心肝宝贝在苇塘边觅食戏水。那毛绒绒稚嫩可爱的小家伙,摇晃着两条小腿,跟在“父母”后边不紧不慢地游着。谁见了都想和它们亲密接触。当你拼出全身力气,划动双浆追撵它们时,它的“父母”便会抖动翅膀疯狂地扑打水面,发出“咯、咯、咯咯咯……”的鸣叫声,带着它的宝贝们拼命地向芦苇丛中潜逃,三逃两逃,转眼间潜藏进苇塘深处了。追赶者无计可施,只能留下无奈和叹息。

  寻乌仔·钓豺鱼

  乌鱼,湖畔人叫它为黑鱼、黑鱼棒子、豺鱼。黑鱼平时喜藏匿在河草或有水的芦苇丛中。当那小鱼小虾游近它时,它便会“呼”地一声猛扑过去,一口将其吞入腹中。

  农历四五月间,是黑鱼做窝生儿育女的季节。黑鱼在鱼类中,“模范夫妻”、“优秀父母”、“舍己护仔”当之无愧。鲤鱼、鲫鱼、鲢鱼、鳊鱼、黄尖、马浪杆儿等鱼,只要完成排卵受精程序,一走了之,任其卵儿在水中被其它鱼儿虾儿当作美味佳肴吞食。黑鱼则不同,它们先在苇塘边的水草中做个窝,把卵排在窝内后,就日夜守护,寸步不离,不让其它鱼儿靠近,就连同类也不开绿灯。两三天后,受精卵变成数以千计蝌蚪似的小家伙,那便是“乌仔”。乌仔在水中漆黑一片,缓缓移动。因其像雾一样时聚时散,时散时聚,又有人称它“黑鱼雾子”、“黑鱼团子”。城里人也许会讥笑,那些刚孵化出的小黑鱼行动缓慢,“傻儿吧叽”的,三岁孩童用竹篮一舀,也能捕上几十条。然而,孩童们是万万不能随便捕捉的。那滚动的黑团下危机四伏。无论是大人、小孩,只要接近黑鱼团儿,老黑鱼便会拼命与你格斗。乡下人把黑鱼的这种天性叫“护仔”或“护窝”。

  黑鱼护仔,也给大湖沿岸渔民们提供了难得的捕捉机会。划条小船,带一杆渔叉,沿湖边的芦苇荡边走边寻,见到黑鱼雾子,即可停船,握紧渔叉,耐心地观察水面动静。当那狡猾的老黑鱼以为渔人已走,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地浮出水面时,渔叉“嗖”地飞出,老黑鱼多半会成渔人的猎物。

  黑鱼是家喻户晓的孝鱼,老黑鱼产下籽儿,又饿又累,双目便失明了。那小黑鱼觅食,在母亲身边游来游去,有的竟误入老黑鱼的口中。饥肠辘辘的母亲以为是别的鱼儿,便一口吞食下去。也有人调侃,说是小黑鱼看到母亲身体极度虚弱,故意钻进母亲口中,孝敬母亲……

  黑鱼护窝,性情粗野,大难临头,也不退缩。因此,捕捉护仔的老黑鱼还可以用滚钩、甩钩、大罩、丝网等渔具。百善孝为先,黑鱼是孝鱼,过去很少有人问津。就是拎到集市上去卖,也卖不出好价钱。其实,黑鱼一根独刺到底,不仅肉质鲜嫩,还具有祛湿利尿,去瘀生肌,通气消肿等功效,是老少妇孺和做外科手术病人的最好补品之一。它可以红烧、清炖,可以炒鱼片、做鱼丸子,也可以制成咸鲞,被众多的美食者看好。史料记载,清朝末年,它还乘上巨轮,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使者,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加拿大等地安家落户,繁衍后代,美洲人都亲切地把它称作“中国鱼”呢。

  扎坝·下花篮

  苇塘与苇塘之间,会有一条窄窄的水道,这可是扎坝头的宝地。坝头在水中就是一道小小的城墙或迷魂阵。过去,扎坝头不像现在用尼龙网片和尼龙“独笼”。那时离不开河草、竹箔、竹篓和竹篾编制的花篮。竹箔成本较高,近岸的浅水区,可用河草掺泥滚成长长的圆坝替代,半米以上的深水,才换成竹箔。那长竹片编织成的竹箔,就像乡村的篱笆墙,从湖边向湖中伸延。大竹箔向湖中延伸到了一定的长度,便会生出了一道道岔箔,在湖水中弯来拐去,布成了障鱼眼的迷魂阵。鱼虾沿着竹箔墙进入迷魂阵,不知不觉便游进了渔人设置的陷阱“竹笼”。竹笼又叫渔独笼、地笼,口大脖细肚圆尾巴小。独笼口有细尖的回龙刺,鱼儿只能进不能出,误入其内再想逃出去比登天还难。春暖花开,水欢鱼跃,一条十几米长的竹坝头一天可捕十几或几十斤鱼。要是下一道拦河的大箔子,一夜可捕几百斤或上千斤鱼。鲤鱼、草鱼、鲫鱼、鳜鱼、乌鱼、老鳖、黄鳝、刀鳅、泥鳅龙、黄斑子、红眼马浪、麻古噜子、大青虾什么的,应有尽有。有时还会捕到凶猛的甲鱼和肥大的河鳗。

  “鳖出一滩,鱼出一湾。”拦河的竹箔子或河边的小坝头,也有不发(捉不住鱼)的时候。渔人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湖边捕鱼无定数,鱼儿弯到哪湾,哪湾水中就出金银财宝。”

  捕鱼的花篮与都市插鲜花的花篮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东西。捕鱼的花篮是竹蔑或苇篾编的,形如圆桶状,有大中小三种,直径二到三尺,长一至两米。花篮儿两头有凹进肚中的圆锥形门洞。门洞越往里越小,到最后则变成细尖回龙刺,鱼儿进去容易,出来则比登天还难。

  花篮捕鱼,不装饵料,由渔人驾小船,放进水底割去水草修成的鱼道上。鱼道如同人间的高速公路,鱼儿沿鱼道游走窜动,一不留神,刹不住车儿,便冲进了花篮。当然,也有的鱼儿出于好奇,东串串,西逛逛,到处寻找藏匿地,看到花篮窟窟窿窿的,不知天高地厚,自投罗网,钻了进去……

  花篮春夏秋三季均可捕鱼。通常是傍晚下入河湖中,天亮收起。也有白天下,白天收的。还有下到固定水域,每天早晚收两次的。花篮捕的鱼多半是鲜活的大鱼,小的少说也有三、四两重,在集市上很受买主青睐。春季小孩表花痘,产妇表(催)奶,花篮捕捉的大鲫鱼,比卡船卡的鲫鱼还贵呢。如今人工养鱼兴盛,花篮捕鱼已成凤毛麟角。

  采野菱·收芡实

  四方湖的菱角以野生羊角菱和狗头菱角为主。羊角菱有山羊一样的两个尖角,皮薄肉厚,易采易食。狗头菱除有两个尖角外,菱面上还生出形如狗头的硬疙瘩,个头虽大,食用多有不便。

  “七菱八落九拉秧”,农历七月,是野生菱角成熟的季节,红男绿女们划着小船、木排,乘着大木盆儿,哼着采菱的家乡小调,说说笑笑,三五成群地汇集到大湖湾汊的菱角塘,翻动菱叶,采收新菱。

  菱角为一年生水生植物,喜爱生长于向阳浅水。春生秋落,挨挨挤挤地布满了湖面。它那碧绿的菱叶上生有圆圆的小浮棒,任你翻来翻去,只要太阳一晒,风儿一吹,那翻倒的叶儿又奇迹般地恢复原样。浮棒间是雪白的菱花和“小元宝”似的菱角。一条小船,两三个孩子,一中午便可采摘三、四筐菱角。老菱采下后,要用清水煮熟,漂去菱壳上的鲜皮,用刀剖成两半,便可以食用。牙齿好的,也可以直接咬食。嫩菱采摘后,用手一剥,又白嫩又甘甜的菱角仁儿便从菱房中跳出,胜似上好的水果。采摘的老菱角晒干,剁开取出菱角米,还可磨成菱角淀粉食用。

  芡实,四方湖人叫它“鸡头”、“鸡头米”。生长在湖汊一米多深的水中,也有的生长在苇塘的边缘。芡实叶大如荷盖,但没有荷盖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韵。叶面上褶褶皱皱的,还生有细长的尖刺,更谈不上“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那种娇艳和魅力。那生满绒绒细刺的芡实头,从叶盖边悄悄伸了出来,活活脱脱像母鸡头。“母鸡头”怯生生地窥视着天空,生怕老鹰飞来,伸出利爪,抓走它的脑袋。采摘芡实没有采摘莲蓬、菱角那样轻松浪漫,更没有“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知有人来”的意境。要不是为了那“鸡头”中包裹的馋涎欲滴的鸡头米儿,谁也不想招惹那扎人的刺东西。它那“小脑袋”半遮半掩,紧贴着水面的叶盖,萎萎缩缩,其貌不扬,真乃不屑一顾。

  其实,芡实外陋内秀,不能以貌论其优劣。打开皮囊,披着粉红色浆衣的芡实便会破腹而出。搓去浆衣,翡翠色圆滚滚的芡实粒,便如珠玉落盘似的跳了出来。中医认为,芡实味甘涩,性平和,入脾肾,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的功效。它还可治疗脾虚不适、久泻久痢、遗精、带下、尿涩等症。芡实粒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及维生素、钙、铁和粗纤维等,又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大文豪苏东坡,有一养生之道就是吃芡实。每天,他不时地从“荷包”中取出煮熟的一粒粒芡实,放在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满口生出津液,才慢慢咽下。如此经年累月,日嚼芡实几十粒,年过花甲,仍然精力充沛,才思敏捷,留下了众多的词赋文章……

赞赏

长按







































白癫风怎么医治
白癜风多久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wlc.com/tpcby/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