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陆有仁中医馆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展厅一角
德清陆有仁中医馆
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知识讲座之十一
主讲人:陆有仁
明代温补派张景岳用攻、消、补、散法治肿瘤
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张景岳《类经》和《景岳全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积聚的辨证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将治疗积聚的药物归纳为攻、消、补、散四大类,提出了对噎膈、反胃等病的不同治法,还提出及早治疗轻浅病证以防止噎膈等肿瘤类疾病的发生.
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癌症状有细致描述,书中提及“坚硬、木痛、近乳头垒垒遍生疮瘩”等特征,并认为治疗肿疡、肿瘤类疾病要内外并重,尤以调理脾胃为要。王肯堂对肿瘤类疾病也有较深人的认识,在《证治准绳》中记载了乳癌、噎膈等病因病机及预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丰富的抗肿瘤药物如贝母、黄药子、海带、夏枯草、半夏、南星、三棱、莪术等百余种。《外科启玄。血瘤赘篇》记载采用割除法、药线结扎法治疗外突明显而根部细小的肿瘤、蒂状纤维瘤。《外科证治全生集》详细记载了内服、外敷药物以治疗乳癌、恶核、石疽等。
清代已开始强调肿瘤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吴谦主撰的《医宗金鉴》提出,如能早期发现,施治得法,癌疾也是可以治愈而“带疾而终天”的,这与我们现在临床上许多肿瘤患者,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就能带病生存的观念是一致的。吴氏还认识到肿瘤生长的部位多与脏腑、经络有关,如认为“乳岩”属于肝脾病变,崩漏、带下等属于肿瘤类病者多属冲、任二脉病变,口腔肿瘤多属于心脾两经的病变,喉部肿瘤是由肺经郁热,更兼多语损气而成。明清时期的医药文献中,还有关于类似阴茎癌、舌癌等的记载,清代高秉均在其《疡科心得集》中描述了“肾岩翻花”发病过程,还把“舌疮”、“失荣”、“乳岩”、“肾岩”列为四大绝症,已充分了解了恶性肿瘤预后不良。
明清时期,中医肿瘤学术的繁荣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认识到肿瘤疾病的发展与预后,提出了肿瘤应当及早治疗,对肿瘤的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特别是了解到更多的药物对肿瘤有治疗作用,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重大。
德清陆有仁中医馆
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知识讲座之十二
主讲人:陆有仁
清末中西医对肿瘤疾病的认识
清末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对肿瘤的认识开始了中西医的汇通时期,随着现代医学的渗透,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也有了显著进步和提高。清末王清任创立的“逐瘀汤”系列对后世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用阳和汤、犀黄丸、千金托里散内服,蟾蛤外贴,确立了许多有效治癌方。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早期代表,在其所著的《血证论》、《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书中所论“痞滞”证类似胃癌、肝癌、胰腺癌等,他认为痞满、积聚、症瘕等肿瘤类疾病与气血瘀滞脏腑经络有关,提倡活血化瘀治法。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治膈食方”中提出用参赭培元汤治疗膈证,阐释了食管癌与胃底贲门癌的病因病机与治则,强调补中逐瘀法则,为扶正固本法治疗癌肿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中西医汇通思路研究肿瘤从清末开始一直影响到现在,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领域利用现代技术从实验和临床角度对肿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不断探讨中医治疗肿瘤的新方法,中医肿瘤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治疗肿瘤疾病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现代中医将传统中医理论与实验、西医学、生物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一体,多方位研究肿瘤的防治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取得了明显成就。
德清陆有仁中医馆
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知识讲座之十三
主讲人:陆有仁
挖掘古方结合现代医学对肿瘤的研究
对古代医药文献中有关肿瘤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挖掘,系统研究了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肿瘤的研究成果。
在文献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中医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外因和体质因素三个方面,病机主要有正气虚弱、气滞血瘀、痰湿内聚、热毒内蕴四个方面,且正虚为肿瘤成因之本,邪实为肿瘤之标,肿瘤疾患多虚实夹杂。根据肿瘤的病因病机,将中医治疗肿瘤法则定为扶正与祛邪两大类,祛邪又可分为活血化瘀、祛痰利湿、清解毒热等治法。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也是从古方挖掘出来,给现代中医学组成抗癌方剂。
证实了许多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具有抗癌作用中药的疗效,并研究了抗癌作用机制。发现中药抗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扶正药物主要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间接起到抑瘤抗癌作用,并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生命;祛邪药物主要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扶正常与祛邪共同起效,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从大量的验方人手筛选抗癌有效中草药,并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半枝莲、蛇舌草、蒲公英、仙鹤草、败酱草、藤梨根、猫人参、白英、龙葵、三七、丹参、三叶青、徐长卿、七叶一枝花、肉桂、米仁、鱼腥草、香茶菜、土茯苓等。
德清陆有仁中医馆
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知识讲座之十四
主讲人:陆有仁
肿瘤的中医命名
中医对癌症的命名十分复杂,但大多以主证或体征、病因病机、病位综合主证或产生的后果等方式命名,这些病名散见于各个时期的医籍文献之中。古代文献中与癌症有关的名称有茧唇、舌菌、失荣、石瘿、噎膈、反胃、乳岩、癥瘕、积聚、肠覃、肺积、伏梁、翻花疮等。
古今癌症的名称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癌症的名称在古代医籍文献中多种多样,如肺癌,古代常见的病名有肺积、胸痛、咯血、悬饮、息贲等胃癌则有反胃(翻胃)、胃反、胃脘痛等不同的病名命名。当然,这些古代病名中,也有可能包含一些现代的良性疾病,如胸痛、咯血、悬饮及胃脘痛与内科的良性疾病难于区别,这给文献整理与临床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研究中医对癌症的认识,必须对中医癌症名称的命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这样才能深入挖掘整理古代文献中治疗癌症的有效治法和处方。
中医癌症命名历史沿革,最早的癌瘤记载,可见于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上面就有“瘤”字的记载。《周礼·天官》在记述周之医事制度时,即记载疡医下士掌肿疡之医,肿疡即包括了肿瘤在内。《难经》关于“积聚”的论述显示,“积”论述了恶性肿瘤的一些特征;而“聚”之论述则多指良性肿瘤而言。隋唐时期对肿瘤分类有了新的进步。如孙思邈之五瘿七瘤,所谓五瘿,即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和忧瘿,其中石瘿与甲状腺癌相似。所谓七瘤,即肉瘤、骨瘤、脂瘤、石瘤、脓瘤、血瘤、息肉等。这一论述虽然良恶相混,但对其各自不同的预后,已有很清楚的认识。如对肉瘤提出告诫:“凡肉瘤勿治,治则杀人,慎之。”
公元年,宋·东轩居士撰《卫济宝书》,在论述疮疡之发时,第一次应用了“屠”字以形容恶性肿瘤之形状,同时也使用了“癌”字。“喦”,通“岩”,《说文解字》释为“山岩也”、从“疒”,即给恶性肿瘤以特定的含义。
对癌症只认识,到了明清时期已有很大的提高。此时即以癌统称恶性肿瘤,特别是用以论述乳癌。由上可见,癌症在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之论述,确实是非常丰富的。
德清陆有仁中医馆
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知识讲座之十五
主讲人:陆有仁
肿瘤的中医命名
(1)以主要症状命名
中医对于癌症名称主要依据主症和部位来命名,而其中以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的概况为最常用。如噎膈,“噎枯在上,咽喉壅塞,饮虽可入,食不能下,胸臆苦闷,食虽可入,至胃复出”,相当于现在食管癌及胃癌;石瘿、石疽、骨瘤、肠覃、癥瘕、积聚等,都是因为摸到肿块而命名。一些致命的恶疮痼疾,痈疽、翻花疮等也因症状明显、久治不愈而命名。
(2)以主症和部位命名
古代对癌症的命名有些以主要症状和部位共同来命名,比较容易确认癌症的部位和性质。如乳岩,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乳病症治》谓:“(乳内)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茧唇,《医宗金鉴?茧唇》曰:“初起如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若溃后如翻花,时津血水者属逆。”耳覃,《医宗金鉴》谓:“此证皆生耳内,耳覃形类初生麻菇,头大蒂小……微肿闷疼,色红皮破,不当触犯,偶犯之,痛引脑巅。”耳覃,是外耳道肿瘤。
古今癌症名称的关系:古代中医癌症名称有些与现代西医癌症名称是非常吻合的,并能准确地反映相关肿瘤疾病的性质及发展规律。如“乳岩”对应的是“乳腺癌”,“噎膈”对应的是“食管癌”,茧唇,对应的是“唇癌”;“伏梁”对应的是“胰腺癌”;“舌菌”,对应的是舌癌等。
某些病名较为繁杂的,同病异名、同名异病的情况非常普遍。如“癥瘕”包含了现代医学中腹腔内的所有恶性肿瘤,如肝、脾、卵巢、胰腺及肾脏等肿瘤;胃癌在中医病名中有“翻胃”、“反胃”、“胃反”、“膈病”等多个病名。这些必须全面了解,才能对中医有关癌症的论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某些中医肿瘤病名的命名缺乏癌症的特异性,容易与良性疾病混淆,不能准确地反映相应肿瘤的疾病性质及发展规律。如恶性黑色素瘤,中医病名通常命名为“黑痣”,膀胱癌的中医病名通常命名为“尿血”,脑瘤的中医病名通常命名为“头痛”等。
德清陆有仁中医馆
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知识讲座之十六
主讲人:陆有仁
肿瘤的中医病因认识
引起癌症的病因有许多,但归纳起来病因为外因、内因、体质因素三个方面。
外因
中医认为,外邪是所有疾病的发病因素之一,癌症更是如此。《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内径》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劈而著内,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得也,大如鸡卵。”《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乃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之气所为也。”又曰:“恶核者,内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夹毒所成。”这里所说的风、寒及风邪毒等都是指外来的致病因素。一旦人体的脏气虚弱,正气不足,这些外因就乘虚入侵人体而致病。
现代医学所理解的引起癌症的外因还包括了一些致病因子,如病毒感染、烟草及油污致癌物质、环境污染、长期接触有机物质等,均是导致癌症的外因。
内因
(1)情志不调
精神因素在人体发病中往往起重要作用,情绪不佳也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关于情志与癌症的关系古人多有论及,如《灵枢》云:“内伤于忧怒……而积聚成矣。”《外科正宗》认为乳岩(乳腺癌)的病因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大怒未止,辄吃面,即时有此证。”由此可见,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抑郁,必然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渐积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德清陆有仁中医馆
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知识讲座之十七
主讲人:陆有仁
肿瘤病人与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包括饮食失宜、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饮食不节也是导致疾病发生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内径》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在癌症的发病方面,饮食不节更是其发病主要因素之一。《济生方》说:“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医碥》谓:“好热饮者,多患膈证。”“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外科正宗》云:茧唇“因食煎炒,过餐炙爆,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养生方》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以上论述都是认为平素饮食失调失洁,损伤脾胃,从而产生食滞、痰浊等病理改变,导致气血瘀滞,造成了产生肿瘤的基础。
体质因素
癌症的发病与人的体质状况关系十分密切,正气亏虚是癌症发病的体质基础。《灵枢》认为:“壮人无积,虚人有之。”《医宗必读》强调:“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景岳全书》认为噫膈之证“少年少见此证,而为中衰耗伤者多有之”。《外科启玄》在论述癌的发生指出:“四十岁以上,血气亏损,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这些都说明了中医认为癌证的发生与人的正气强弱密切相关。特别是年逾四十,正气渐虚,脾肾功能渐弱之人。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不足则正气必然匮乏,不仅无力抵御外邪入侵,而且由于脏腑功能薄弱,还会产生气滞、血瘀、痰浊、郁热等病理因素,内外致病因素结合,即可导致癌症发生。这一看法与现代医学认为的癌肿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有关的观点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来的风、寒、燥、湿、热等病邪,有七情内伤的忧怒等情志因素,有饮食不节的食滞痰浊等病理因素,尤为重要的是年老体虚脾肾亏虚,使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无力驱邪散邪,使外来的致病因素与内生的病理产物相博结,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德清陆有仁中医馆
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知识讲座之十八
主讲人:陆有仁
肿瘤病人中医诊断发病机制一
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则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常,从而导致全身或局部的各种病理变化,癌症因此而产生。确定癌症的治疗方法,首先要了解在病因的作用下,引起癌症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癌症的发病机制。
尽管癌症的种类很多,临床症状也是多种多样,但其病机可归纳为: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内蕴、正气虚弱四个方面。
气滞血瘀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在正常情况下,流畅无阻,升降出入,循行全身各部。
气的功能失调,可出现气郁、气滞、气聚,日久即可成疾。引起气机郁滞的原因很多,有长期情志不舒,或因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者;有因外邪侵犯抑遏气机,或应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利者;也有因气虚,运行无力而滞者。气滞的临床表现有胀、闷、痛,如肺癌患者,多由肺失肃降、上焦气机壅滞所致,症见胸闷咳喘;肝癌早期病人,由于肝失疏泄,肝经郁滞所致,症见胁肋胀闷。气有推动血液津液运行的作用,气滞不畅,则会引起血瘀,或津液停聚则痰饮、水肿。气郁日久,还能化火,出现火热征象。
瘀血成因除气滞所致外,气虚、血寒、外伤也可导致。瘀血积聚久留,发为肿块则可成癌瘤。《医林改错》云:“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徐灵胎《医学十二种》谓:“噎膈之症,必有瘀血也。”
痰湿积聚
脾主湿,如脾胃虚弱,水湿不能运化,则氺聚于内,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蕴于内,久成湿毒,湿毒泛滥,浸淫生疱,经久不愈;津液不化,与邪火熬灼,遂凝结为痰,古有“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之说。痰湿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致性病因素,痰有有形、无形之别,癌肿属有形之痰,为痰湿久聚成块所致。痰湿积聚成块而为痰核瘰疠或癥瘕积聚者,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人年五六十,……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指出人年事已高,肾精亏虚,阴虚阳浮,虚火上炎,与痰相搏成瘰疠之病。
痰湿积聚日久,还会影响到气血运行,气血阻滞,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更助痰湿凝聚,痰湿与气血凝滞二者互为因果,加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祛痰利湿勿忘理气化瘀,行气活血当兼顾化痰利湿。
德清陆有仁中医馆
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知识讲座之十九
主讲人:陆有仁
肿瘤病人中医诊断发病的机制二
热毒内蕴
这里的“毒”包含了六淫化为热毒的内生热毒,以及各种致癌物质。火热为阳邪,易耗气伤阴动血,又易致肿疡。火热可入于血分滞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外受毒邪入侵,日久均化热化火,变为热毒;内伤七情,亦能过极化火,蕴结于脏腑经络则为邪热毒邪。毒蕴日久,必发为癌瘤,痈疽等。故《内经》曰:“大热不止,甚则肉腐,故名曰痈。”《灵枢?痈疽篇》亦曰:“热之淳盈,下限肌肉,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癌症患者,每见邪毒郁热之证,病情日益加重,肿块可迅速增大或扩散,同时易受感染或形成溃疡,有人称之为“瘀毒内阻”。故中医治疗癌症,也可清热解毒法。实验研究也证实,大多数的清热解毒药物都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正气亏虚
体质因素是引起癌症的内因,肿瘤的发病及演变过程就是正邪双方斗争的过程,如《内经》云:“正胜则邪退,邪盛则正衰”,正邪之间的盛衰强弱决定着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体虚之人易患癌症,正如《外科医案汇编》所云:“正虚则为岩”。《妇方良方大全》曰:“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明代张景岳也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所以说正气不足是产生一切癌症的根本,正气亏虚,百病乃生,加上气血凝滞,湿热内聚,热毒内蕴则可发为癌症。
根据癌症之成因,临床治疗上应做到攻补兼施,标本同治,补虚与祛邪同步。从大量的治疗癌症处方中可以看到,在祛邪抗癌的同时均会加用大量的补益药物,这就考虑了固护正气在治疗癌症中的重要性。现代研究表明,癌症病人大多免疫力低下,通过中药扶正固本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抗癌能力,有利于改善症状、延缓生命,甚至可以缩小癌肿,达到病情恢复的目的。
德清陆有仁中医馆
肿瘤治疗与康复百题
陆氏“温解五法”治疗肿瘤知识讲座之二十
主讲人:陆有仁
肿瘤的早期发现
癌前征兆
对肿瘤病人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是提高癌症疗效的第一步。能够做到早期诊断,首先要如何根治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的最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wlc.com/tpcby/8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手上生冻疮怎么办好用小妙招先收藏
- 下一篇文章: 怎样治疗早期的生殖器疱疹有效果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