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大国医
助脾化湿,红豆绿豆内外兼顾
之所以把红小豆和绿小豆放在一起,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多的共通点:都可以治疗疮痈肿毒;都可以利水消肿,帮助脾运化水湿;都是药食同源食物,同被列入中药学的大学教材。总之,详尽了解它们的异同,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治疗和养生效果。
从植物学分类来讲,世界上的每一种植物都是由门、纲、目、科、属、种这六大类别来区分的。当您详査红小豆和绿小豆这两种植物,就会发现它们同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豆科、豇豆属,只有种别不同而已。同样,红小豆和绿小豆在古代的五谷分里,也属于同一个类别,也就是“菽”。五谷就是指“稻、黍、稷、麦、菽”,其中“菽”就是各种豆类的总称,所以红小豆又称为“赤菽”。《周礼?天官?疾医》中说“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即指五谷食疗。
如果是实际种过红小豆、绿小豆的朋友,就会更清楚,在生长的过程中,这两种豆类植物外形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你很难分淸哪棵是红小豆,哪棵是绿小豆。只有到采收的时候,剥开它的豆荚,才能够看出来到底是红,还是绿。
现在超市里卖的红小豆往往都是比绿小豆大很多的“红大豆”,这和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常吃的红小豆已经不是同一个品种了。我们那个年代,红小豆和绿小豆的大小是非常接近的,是真正的“小豆”。事实上,那时候的品种更加优良。为什么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红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也就是说,红小豆是以质地紧实、颜色紫红发暗的入药的最佳之选。绿小豆也是—样,以圆小者为佳,所以我全文写“小豆”,就是提醒大家:尽量选择颗粒更小的品种为好。
红小豆和绿小豆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的实际功效。其一,红小豆和绿小豆都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在五味之中,都属于甘淡之品,味甘入于脾经、胃经。中医讲“淡渗利湿”,两者都可以治疗水肿、尿少等病症。其中绿小豆性寒,有清热作用,两者合用更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水肿。
红小豆性善下行,能通利水道,在《食疗本草》中就有使用红小豆来治疗“大腹水肿”的记载。因此,现代医学也将其应用在治疗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和营养不良性水肿,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用法上,红小豆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内服时,可以单用红小豆煎服,也可以配伍其他利水药,共同发挥作用;外用时,可以用于治疗下肢水肿,用红小豆煎汤后,放至温和不烫的程度,直接浸泡膝盖以下部位。
古代医家认为,绿小豆禀土中之阴气,故味甘性寒,属“脾家中宫之物”,入胃经而和中,对胃肠消化系统非常有益。而且绿小豆很善于利水消肿、清利湿热,水从小便排出体外,则肿胀自然会消除,使脾虚湿困的局面得到改善。绿小豆能清热利湿,还可用于治疗痢疾。比如《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用绿小豆、白胡椒、大枣,共同捣烂外敷,封贴在肚脐上,来治疗小儿赤白痢疾。其甘寒性质,可使热毒淸,而水湿归于正道,利小便而实大便,则痢疾自然会痊愈。
其二,红小豆和绿小豆都有治疗疮痈肿毒的作用。两者都味甘,甘淡能利水渗湿。其中绿小豆性寒,更善于解毒淸热;而红小豆色赤人心,更善于排毒消肿。疮痈肿毒多数都属于湿毒、热毒,如果将这两种豆类合用,则湿热双清,一举两得。这里所说的疮痈肿毒,包括中医讲的各种湿毒、热毒导致的皮肤疾患,比如风疹、水痘、疔疮、丹毒、痈疽、肿毒、发背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则涵盖了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等各种类型的皮肤外科疾病。其中包括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肤病,如脓疱疮、毛囊炎、蜂窝织炎、疖、痈、丹毒等;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如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水痘、风疹等;还有其他因素导致的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药物性皮炎、天疱疮、裤疮等。
其中,红小豆尤其擅长消肿排脓,对于痄腮、乳痈、烂疮、丹毒等,在痈肿还没有破溃的时候,可以用红小豆研成粉末,用水或醋调敷于患处,外用保鲜膜覆盖保湿,干了以后再更换新的。还可以用红小豆煎汤,在肿毒疮面所在的部位,直接外洗患处。而绿小豆兼具清热和祛湿的功效,所以尤其适合暑热天气时起痱子的大人小孩。使用的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用绿小豆粉、滑石粉,混合均匀后,用细孔的筛子,筛出最细的粉末,做成自制的痱子粉。每逢洗澡之后,用粉扑将其扑在长痱子的地方即可。对于各种痘疮、疹子、丹毒、肿痛、痈疮,疮面潮湿、溃烂不结痂的情况,可以用绿小豆的细粉扑在疮面上。绿小豆还可以用于热毒、湿毒性质的水火烫伤、烧伤,以及刀、枪、剑、杖等各种外伤导致的湿热壅盛的发炎、溃烂。
绿小豆淸热、解毒能力强,而红小豆利水、排毒能力强,所以在治疗疮痈肿毒时,最好是绿小豆与红小豆并用,以两者强强联手,结果自然会事半功倍。古代医家也常常使用这样的组合,比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三豆膏,就是以绿小豆、红小豆、黑大豆相配伍。
虽然两者有诸多共同点,但也有鲜明的差异。红小豆又名“赤小豆”,绿小豆又名“青小豆”。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又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也就是说,赤色入心,青色入肝。
红小豆因为色赤,所以主入心经和小肠经。中医讲,心与小肠相表里,两者都属火,是一阴一阳、一脏一腑的关系。正如《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对于各种类型的疮痈肿毒,红小豆都有着非常满意的疗效。
在古代医药书籍中记载:宋仁宗赵祯曾患痄腮,当时的一位道士赞宁,就是用红小豆为主药,为皇帝外敷患处,从而治愈了此病,中贵人任承亮亲眼所见。后来他自己也患了恶疮,尚书傅永为他用药,才能得以痊愈,一问还是用了红小豆。再后来,他路过豫章郡(江西省)时,请医生来诊治胁疽,也就是生于胁部的痈肿,治疗效果又快又好,于是他问那个医生:“难道你用的是红小豆?”那位医生大惊,连连向他行礼,说:“我用这个法子,已经救活了三十多口人了。”
大家都知道,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而恰巧绿小豆也有着非常好的解毒作用。或者可以说,绿小豆进入人体之后,发挥其优良的解毒功能,就能够帮助我们的肝脏减少解毒的工作负担。因为绿小豆性寒,有淸热泻火的功效,所以尤其适合清解热毒。绿小豆可用于各种食物中毒,比如腐败变质的肉蛋奶类、有毒菌类、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化学毒素。古代医籍记载,它还擅长“解酒毒、解毒酒、解百药毒”,甚至被用于附子、巴豆、乌头、砒霜、黄药子等强烈毒性
药物的解毒。
绿小豆芽味甘、性凉,《本草纲目》记载它也能“解酒毒、热毒”。还有绿豆衣,就是泡豆芽时,浮在水面被捞出去的绿豆皮儿,也能“解热毒”。因为绿小豆青色的部分在于种皮,因此用于清热解毒时、千万不能去掉这层皮儿。
每逢夏季,大家都喜欢喝绿小豆汤清热解暑。但要特别注意正确的熬制方法:绿小豆加水,用大火煮,水一沸腾就立刻停火,放凉之后就可以喝了。这时汤是绿色、澄清的,绿小豆皮的清热之力佳。切勿长时间地反复熬煮,使汤浑、豆烂,减低药效。
怎么样?了解这些之后,对不起眼的绿小豆、红小豆,您是不是已经刮目相看了呢?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它们善加利用,一定会让您受益无穷的。下面介绍一些红小豆和绿小豆的主要食疗方。
薏米二豆粥
原料:红小豆克,绿小豆、薏米各50克。
做法:煮粥,每日食之。
适用:脾虚水停的头面、下肢等各种水肿。
靑赤二豆粥
原料:红小豆、绿小豆各克。
做法:煮粥,每日食之。
适用:各种疮痈肿毒的日常食疗。
冬瓜绿小豆汤
原料:绿小豆克,冬瓜50克。
做法:沸腾即关火,晾凉后饮之。
适用:夏季中暑的暑热烦渴。
双花绿小豆粥
原料:绿小豆克,金银花10克。
做法:煮粥,每日食之。
适用:食毒、酒毒、药物性胃病等各种热毒症状。
赞赏
长按鍖椾含涓鍖婚櫌鏄亣鐨勫悧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鏈濂界殑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wlc.com/tpcby/7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孕期拒绝皮肤病,做个安静孕美人
- 下一篇文章: 带你认识海南常见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