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高立山



高立山谈针灸治痛

一、针灸治痛三个原则:简称“三则”

1.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古人从病机方面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疼痛可止。这就提出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气血不通?是哪个脏腑、哪条经络气血不通?这对治疗疼痛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总结针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的穴位来治疗。也就是说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这是很重要的。古人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指教,如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也就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时,可取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六、交穴、会穴来治疗。这是由于经络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疗原则。

3.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

脏腑气血不调时,用带门字(如期门、章门)或海字(如气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来治疗,通过这些穴位来调和脏腑气血,达到治疗因脏腑病而引起的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影响到人的精神,病人烦躁、坐卧不安、失眠等。这就是疼痛影响到人的神明,影响到心。也有一些疮疡疼痛,兼有红肿,而又烦躁,是疼痛影响到血脉,而心主血脉、主神明,也同时影响到心的表现,因此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依据此理,在治痛时不论因脏腑还是因经络,只要病人出现坐卧不安,精神烦躁,脉数尿黄,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间使、心俞。药如: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连翘、黄连),均能取得满意止痛效果。二、针灸治痛十个立法:简称“十法”

1.疏风止痛法

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风邪,调和荣卫。穴用风池、风府、风市。风池可祛风解表,风府祛风清神,风市祛风通络。此法以治外风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不是固定一点疼痛为特点。有汗、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风者都可应用。

2.散寒止痛法

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络,行气止痛。穴用:大椎、后溪、昆仑。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能助阳以散寒。后溪是八脉交会穴,能通督脉。昆仑经足太阳膀晩经由上向下夹脊循背,寒邪伤人,首犯太阳。三穴共奏宣散寒邪,行气止痛之效。

3.祛湿止痛法

湿邪粘腻,易阻气机,滞在上常见头晕,滞在躯干常胸闷、腹胀。湿流四肢则胀痛,治疗均应祛湿消肿止痛。穴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三阴交可祛湿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浊,消肿祛湿。三穴共奏健脾、行气、祛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4.行气止痛法

气滞则痛,古有形伤肿,气伤痛之说,此处气滞,一指肝气郁结,二指思则气结,治当疏肝行气止痛。穴用:肝俞、期门、阳陵泉。肝俞、期门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气止痛。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可舒肝利胆。以上配合可治胸胁疼痛、胃气痛、四肢走注疼痛。

5.活血止痛法

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发为疼痛,多为刺痛,其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穴用:尺泽、委中、膈俞。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为血之会穴。三穴能活血化瘀,何处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

6.温中止痛法

寒邪直中,或从内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经因寒者,均可使用。穴用:中脘、气海、脾俞。灸中脘、气海,可温中下二焦,散寒行气;脾俞针灸并用,温运脾阳,散寒行气止痛。

7.消导止痛法

食滞中焦,或停肠胃,常致便秘、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故须消导食积,通肠导滞,腑气通畅,胀痛可止。穴用:中脘、天枢、足三里。中脘调胃,天枢通肠,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胃腑以下行,增胃肠之蠕动,饮食积滞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8.养血止痛法

外伤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过多,常致筋脉失养而疼痛,有时疼痛游走无定处,治要养血荣筋止痛。穴用:肝俞、脾俞、阳陵泉。肝藏血,脾统血。肝俞调肝血以养筋,脾俞益脾而增饮食生气血。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利节止痛。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选穴。

9.清热止痛法

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火邪热盛,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易疼痛,诸如炎症的红、肿、热、痛。穴用:十宣、大陵、丰隆。十宣放血泻脏腑热,丰隆从阳明以泻六腑热。热去肿消,经通痛止。

10.补肾止痛法

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亏损,则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则疼痛加重。治应补肝肾,强筋骨,肾气充实则筋骨不痛。穴用:肝俞、肾俞、太溪、大杼。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常致腰膝疼痛。若兼见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脉沉细弦,则可应用此法。以上“三则”、“十法”,仅是个人经验之总结,不是针灸治痛之全部,选穴亦为自己常用穴为例。读者不必拘泥,也可依法再立穴位。如因风寒而致腰腿痛,可用大椎、后溪、风池、秩边,取相贯之经的原穴京骨。如痛的精神不安者,再配大陵、间使。举例供参考。(本文摘自《中国针灸》年第4期)

高立山针刺治疗皮肤病经验

高老师针刺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总结如下:皮肤病是针灸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有关皮肤病的防治经验中医文献早有记载。中医认为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主要以风、火(热)、湿、毒、瘀为主。高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针对病因总结出了散、清、利、调四种基本治法。

1 散法

散即散风止痒。许多皮肤病都有刺痒之症。中医认为风盛则痒,无风不作痒。风为百病之长,风性燥烈,善行而数变。风气阻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而发生风团、丘疹、疣目、干燥病变,泛发全身,游走不定,瘙痒无度,多为干性。如西医所谓之荨麻疹、多形性红斑、玫瑰糠疹、药物性皮炎、单纯性疱疹、老年性瘙痒症、冻疮等。其痒多因有外风侵袭肌肤,有的有汗后受风病史,症见突然发痒,痒无休止,抓之稍轻,脉浮苔白;有的因血虚、阴虚生风,素有心慌、头晕、健忘、失眠、失血病史,症见逐渐发痒,时轻时重,抓之不轻,脉细数,舌质红。

取穴:外风侵袭穴用大椎、风池、曲池、合谷、风市;血虚、阴虚穴用大椎、风池、内关、列缺、血海、太溪。

刺法:大椎穴用2.0寸毫针先垂直刺入皮肤0.1寸,然后按倒针柄与皮肤成15~20°角向下透刺使麻胀感传至身柱穴,再行捻转泻法以加强针感,持针2分钟后出针。余穴常规操作,外风侵袭用泻法,血虚阴虚者平补平泻。

例如,瘾疹(相当于西医荨麻疹)的特征是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其原因总由禀性不耐,外感风邪,胃肠积热留于肌肤,郁在血分引起的。

治疗时,一般风疹用大椎、风池以散风,间使、委中以清血;胃肠型风疹有腹痛腹泻时以胃十针(即双侧内关、天枢、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共10穴)来调整肠胃,曲池、血海、十宣以散风清热调血。

2 清法

清即清热止痛,清热解毒。一些皮肤病常有灼热、作痛、糜烂、脓疱,伴有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中医认为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火性炎上,热邪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而变生诸症。如中医蛇串疮、热疮、脓疱疮,西医之毛囊炎、疖、脓疱疮、丹毒、疱疹样脓疱病等。

取穴:大椎、大陵、十宣、灵台、丰隆、委中。刺法:诸穴以泻法为主。大椎、灵台、委中用三棱针点刺2~3下,然后用大号玻璃火罐拔罐放血,每穴出血3~5ml。十宣点刺出血,每穴1~2ml。

例如,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其皮肤上有红斑,水泡累累如串珠,每多缠腰而发又名缠腰火丹。也有发生在胸胁、面部的,往往发生于身体一侧。其特点是常突然发生,集簇性水泡排列成带,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伴有刺痛和核肿大。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感风热肝胆火盛、湿热内停浸淫于外所致。

治疗时,灵台刺络拔罐以止痛,间使用泻法以安神,龙眼穴(屈指,小指近掌指关节外侧横纹赤白肉际处)放血以泄热。

3 利法

利即利湿消肿。《诸病源候论?湿疮候》说:“肤腠虚,风湿搏于血气生疮,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可发生皮疹、瘙痒、渗液等,亦常见浮肿之症。因湿性粘腻,病位趋于下,故湿邪为病,其皮损为水疱或为多形性,成皮肤糜烂,常患于下部,或浸淫四窜,滋水淋漓,迁延日久,缠绵难愈,如湿疮。西医如急性湿疹,疱疹样皮炎,天疱疮等。

取穴:因湿而肿穴用大椎、风池(取风能胜湿之意),疹在上肢,再用曲池、外关、列缺、八邪;疹在下肢,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八风。涉及内脏时可用肝俞、脾俞、肾俞、膻中、中脘、气海。

刺法:大椎穴用2.0寸毫针先垂直刺入皮肤0.1寸,然后按倒针柄向下透刺使针感下传,再提针至皮下,更换针尖方向,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使针感向周围扩散效果较佳。余穴皆常规操作,平补平泻。

例如,湿疮是指皮损多种,形态各异,总有瘙痒、糜烂流滋结痂症候的皮肤疾患,具有多形性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多见于躯干的各个部位。浸淫遍体、滋水极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又称“血风疮”或“粟疮”。多因脾虚湿盛或感风湿热邪以致湿热流于肌肤而成。

治疗时,上肢疹多用曲池、外关、八邪,下肢疹多用足三里、三阴交、八风,可散风祛湿通络,还可用胃十针和胃健脾、祛湿消疹。

4 调法

调即调养气血。皮肤病日久天长耗散人体气血,肌肤失养,皮肤变色,失去光泽。治当调养气血,以改善全身及病灶部位血液循环。穴用合谷、太冲调气血,足三里、三阴交养气血,气海、血海补气血。患病局部或围刺或点刺出血,或叩打梅花针。

5 结论

散、清、利、调四法是高老师针对皮肤病的主要病因而总结出的四种基本治法。皮肤病的病因以外邪为主,实证多见,病因不同,症状各异,各种治法亦有所侧重。散法主要针对风邪为病,症状以痒为主,手法上多用浅刺、中等刺激量;清法主要针对火热毒邪,症状以痛为主,多用放血疗法,刺激量较大;利法主要针对湿邪为病,症状以流滋、水肿为主,攻补兼施,以平补平泻多用;调法则多用于病程日久,皮肤病后期,刺激量较小。在取穴方面高老师又惯用大椎、风池疏通阳气,调理气血。因风为百病之长,阳气郁则气血运行不畅,大椎为六阳经气所会之处,风池位于上,善祛风,二穴合用,手法不同或清或散或利,目的疗效亦有所异。

散、清、利、调四法虽各有侧重,临床上亦每每相互结合应用。因皮肤病发病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常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共同作用,有的纯为实证,有的纯为虚证,多数虚实夹杂,治疗时应审证求因,病证结合,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高立山,男,年生于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针灸科主任医师。专治痛症、胃肠疾病、内妇儿杂症。技术成就:从事中医针灸医疗、教学、科研近四十年,先后带教国内外学员千余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著有《针灸心悟》、《针灸心扉》。又研制了“流注环周图,灵龟八法图“,以上图书广销国内外,受到读者的欢迎与好评。在继承老师中国医院名老中医孙震寰教授的天柱、神门、足三里和胃安神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的思想影响下,又吸收了老师北京名中医针灸专家王乐亭教授治疗胃病的“老十针“的经验,结合《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在和胃安神镇静的基础上,总结出“三镇法“(见《针灸心传》),尤以中镇六穴使用广泛,效果明显,故名“镇静六穴“他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中,还总结出:面瘫十?针,肾六穴,湿四穴,治半身不遂的“上三下五“,等有效处方,著书立说传授给他的学员与读者,他用中药,针灸配合子午流注在辨证论治指导下,对胃肠病,痛证,中风后遗证及其他的中医疑难杂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欢迎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白癜风互助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wlc.com/tpcby/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