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广采草药,制药布施,使众多百姓起死回



葛洪(东晋道教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

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提供内容。

葛洪(公元~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等。

本名

葛洪

字号

稚川抱朴子

所处时代

东晋时期

出生地

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

出生时间

公元年

去世时间

公元年

主要作品

《肘后方》、《抱朴子》

主要成就

钻研道教、研究医学、创作著作

擅长

针灸

目录

1人物简介

2主要经历

3著作

4学术内容

?道教

?医药学

?化学

5临床应用

6轶事典故

7人物评价

8后世影响

人物简介

葛洪(公元~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主要经历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葛洪伯祖父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学道,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葛洪约16岁时拜郑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

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

西晋太安元年(年),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晋永兴元年()葛洪加入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不愿争功邀赏,辞官往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又因陈敏盘据江东作乱,归途断绝,遂流落在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不论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而陈敏又反于江东,归涂隔塞”。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嵇含为广州刺史,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以女儿鲍姑许配。建兴二年(),返回家乡,隐居深山继续从事《抱朴子》的创作。

建兴四年(年),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年~年)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太宁三年(),友人干宝力荐他任散骑常侍领国史,坚持不去上任。后因生活所迫,再出任咨议参军等职。及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

咸和二年(),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经皇帝允准后,遂南行赴任,途经广州,会晤刺史邓岳。邓告诉葛:其辖地的罗浮山有神仙洞府之称,相传秦代安期生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羽化升天。邓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此炼丹,葛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其间,邓岳拟任葛洪为东莞太守,葛辞不就。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年),享年81岁。

相传葛洪夫妇还曾在南海西樵山和广州越岗院(即今三元宫)研究炼丹术和医学,并常行医于百姓之间。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抱朴子》的问世,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作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

学术内容道教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治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

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金城山有99座山峰、36处泉水、48个山洞。金城山又名金粟山、金山、金峰、金子岭,据说藏金粟数万石于广福门内金库中,里面有金马悠悠拉磨,倘若紧贴石壁,拉磨声便会隐约传来。金库童谣:石马(石马寨)对石鼓(打鼓寨),黄金亿万五。谁能识得破,能买重庆府。进山门余米处是“小西天”;南京门传说是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所建。山上有“神仙洞”,据说东晋道学家葛洪曾在此修道,著有《抱扑子》等经书,每逢阳光灿烂之风,便将经书一一摊开,放在洞顶巨石上晒,以求得到真经,故名“晒经石”。

医药学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

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这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他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注名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们现今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候人们管它叫“天刑”,认为是天降的灾祸,是鬼神作怪。葛洪在书中说: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我们都知道,急性传染病是微生物(包括原虫、细菌、立克次氏小体和病毒等)引起的。这些微生物起码要放大几百倍才能见到,多年前还没有发明显微镜,当然不知道有细菌这些东西。葛洪能够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这种见解已经很了不起了。

据载,葛洪还撰有《肘后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化学

他是早期的化学家。葛洪为什么喜欢炼丹呢?在封建社会里,贵族官僚为了永远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妄想长生不老。有些人就想炼制出“仙丹”来,满足他们的奢欲,于是形成了一种炼丹术。炼丹的人把一些矿物放在密封的鼎里,用火来烧炼。矿物在高温高压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出新的物质来。长生不老的仙丹是剥削阶级的幻想,当然是炼不出来的。但是在炼丹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这就成了现代化学的先声。炼丹术在我国发展得比较早,葛洪也是一个炼丹家。

当时,葛洪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

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他指出,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成丹砂。他还指出,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在葛洪的著作中,还记载了雌黄(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升华,直接成为结晶的现象。

此外,葛洪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药。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雄黄、艾叶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等。这些记载,对治疗关节炎有一定效果。雄黄中所含的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艾叶中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毒虫很怕它,所以我国民间在五月节前后烧燃艾叶驱虫。铜青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能治皮肤病。密陀僧有消毒杀菌作用,所以用来做防腐剂。科学与宗教之间时常并非严格对立(聂文涛语)。作为一个道士,葛洪早在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药物的效用,在医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临床应用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说这种病会互相传染,并且千变万化。染上这种病的人闹不清自己到底哪儿不舒服,只觉得怕冷发烧,浑身疲乏,精神恍惚,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葛洪描述的这种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结核病。结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许多器官致病。肺结核、骨关节结核、脑膜结核、肠和腹膜结核等等,都是结核菌引起的。葛洪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一种叫犬咬人引起的病症。犬就是疯狗。人被疯狗咬了,非常痛苦,病人受不得一点刺激,只要听见一点声音,就会抽搐痉挛,甚至听到倒水的响声也会抽风,所以有人把疯狗病又叫做“恐水病”。在古时候,对这种病没有什么办法治疗。葛洪想到古代有以毒攻毒的办法。例如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里就说,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治不了病。葛洪想,疯狗咬人,一定是狗嘴里有毒物,从伤口侵入人体,使人中了毒。能不能用疯狗身上的毒物来治这种病呢?他把疯狗捕来杀死,取出脑子,敷在犬病人的伤口上。果然有的人没有再发病,有人虽然发了病,也比较轻些。(发病轻应该是古人知识不足造成的误解,狂犬病一旦发作死亡率%,不管轻重都无差异)

葛洪用的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含有免疫的思想萌芽。大家知道,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注射脑炎疫苗可以预防脑炎,注射破伤风细菌的毒素可以治疗破伤风。这些方法都是近代免疫学的研究成果。“免疫”就是免于得传染病。细菌和病毒等侵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本来有排斥和消灭它们的能力,所以不一定就发病,只有在身体的抵抗力差的时候,细菌和病毒等才能使人发病。免疫的方法就是设法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使人免于发病。注射预防针,就是一种免疫的方法(现代免疫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注射预防针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葛洪对狂犬病能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称得上是免疫学的先驱。欧洲的免疫学是从法国的巴斯德开始的。他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疯狗病,把病兔的脑髓取出来制成针剂,用来预防和治疗疯狗病,原理与葛洪的基本上相似。巴斯德的工作方法当然比较科学,但是比葛洪晚了0多年。

在世界医学历史上,葛洪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一种是天花,一种叫恙虫病。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起一个个的疱疮,起初是些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疱,很容易碰破。如果不好好治疗,疱疮一边长一边溃烂,人还要发高烧,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了,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的小瘢。小瘢初起发黑,一年以后才变得和皮肤一样颜色。葛洪描写的这种奇怪的流行病,正是后来所说的天花。西方的医学家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其实葛洪生活的时代,比雷撒斯要早多年。

葛洪把恙虫病叫做“沙虱毒”。现已弄清楚,沙虱毒的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叫“立克次氏体”。有一种小虫叫沙虱,螫人吸血的时候就把这种病原体注入人的身体内,使人得病发热。沙虱生长在南方,据调查,我国只有广东、福建一带有恙虫病流行,其他地方极为罕见。葛洪是通过艰苦的实践,才得到关于这种病的知识的。原来他酷爱炼丹,在广东的罗浮山里住了很久。这一带的深山草地里就有沙虱。沙虱比小米粒还小,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葛洪不但发现了沙虱,还知道它是传染疾病的媒介。他的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年的记载,要早多年。

轶事典故

苦学

葛洪苦学: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篱笆)不修,常披(分开)榛(杂乱的草木)出门,排(推开)草入室。屡(多次)遭火,典籍(古代重要著作)尽,乃(便)负(背着)笈(书箱)徒步,不顾千里,借书抄写,卖薪(柴草)买纸,然(同“燃”)火披览(翻阅)。

葛洪,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也不修理,常常需要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又推开杂草进屋。家中数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篓步行,到别人家抄书,他卖木柴买纸,借火光读书。

人物评价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抱朴子》为其主要著作,他对文章及美学的论述就散布其中,虽然比较零散,但其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

后世影响

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从事炼丹和医学,既是一位儒道合一的宗教理论家,又是一位从事炼丹和医疗活动的医学家。葛洪敢于「疑古」,反对「贵远贱今」,强调创新,认为「古书虽多,未必尽善」,并在实际的行医、炼丹活动中,坚持贯彻重视实验的思想,这对于他在医学上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葛洪阅读大量医书,并注重分析与研究,在行医实践中,总结治疗心得并搜集民间医疗经验,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百卷著作《玉函方》。由于卷帙浩繁,难于携带检索,便将其中有关临床常见疾病、急病及其治疗等摘要简编而成《肘后救卒方》3卷,使医者便于携带,以应临床急救检索之需,故此书堪称中医史上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他对以前的神仙思想进行了总结,证明神仙长生的实存性,在道教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发现了汞的氧化还原反应。他是第一个将狂犬的脑子敷在狂犬病人伤口上来医治狂犬病的人。

宁波灵峰寺有一座葛仙殿,葛仙殿供奉的是葛洪的塑像。东晋咸和二年(年),葛洪来到这里炼丹。在他隐居灵峰山的时候,瘟疫流行,葛洪广采草药,制药布施,使众多百姓起死回生。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到初十是灵峰寺香火最旺的日子,因为传说中初十是葛仙翁的生日,人们纷纷来到这里纪念这位悬壶济世的仙人

陈抟

编辑

陈抟(年—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唐咸通十二年(年),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1]。唐文德元年(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五代吴越宝正七年、后唐长兴三年(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唐清泰二年(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决意从道。著有《龟鉴》、《心相学》等相术专著。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后晋天福十二年(年),陈抟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常游历于华山、武当山之间。后周显德三年(年),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白云先生”。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年),宋太宗赵光义召见陈抟。北宋雍熙元年(年),太宗再次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北宋端拱初年(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岁。

本名

陈抟

别称

白云先生、希夷先生、清虚处士

字号

字图南,号扶摇子

所处时代

唐、五代十国、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亳州真源县或普州崇龛县

出生时间

去世时间

主要作品

《指玄篇》、《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

目录

1人物生平

?少时落第

?隐居名山

?进觐二帝

?通易能预

?石室仙逝

2史籍记载

3出身地考

4重要成就

?象数

5主要作品

?《指玄篇》

?《易龙图》

?《先天图》

?《无极图》

6人物评价

7后世纪念

?陈抟庵与陈抟公园

?亳州陈抟庙

人物生平

编辑

少时落第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普州崇龛(今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人。[2]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妇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3]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4]

五代后唐长兴年中(年),赴试进士落第。从此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5]

陈传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从《老子》等书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道家反本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命的信念为旨归,将《周易》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将道体的虚无自然看作是具象个体变化的本质,而具象个体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和节序性又是虚无自然道体的内容和显现,道体不离个体变化之用,个体变化之用显现道体的内容,从而以体用的方式贯通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为道教修持确立形上的本体依据,也为形上的道体奠定形下的现实的、物质的基础。做到既“穷高极远”,又能落到实处。系统地构筑起人物生成及修炼还元的理论体系。从隋唐内丹道的流变看,内丹道流也多征引《老子》“专气致柔”等语为典要。这是陈传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陈传将内丹理论系统地建立在对《老》与道家易的阐发上,他以老庄易相发明的思想方法,深受先秦道家与王弼及唐人的影响。

陈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在《正易心法》的注文中,陈传引用《列子·天瑞篇》的说法,以《老子》“视之不见”的道、解释《周易》所谓“易”,说: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6]。

《老子》书中有“道生一”云云,陈传继承《列子》的观点,以“通”与“易”相论释,谓易变为一,是万物形体生成变化的开始,这是从探绩万物之“原”’的意义上将二者融合起来,在《无极图》中,这个“原”被概括为“复归于无极”。

隐居名山

陈抟自己曾说过遇见了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他们道行高尚,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7]

后唐清泰二年(年),陈抟就前往栖居在那里。[8]在那儿陈抟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只是每天饮几杯酒而已。[9]后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再次移居少华山石洞中。[10]每当他睡觉时,多是一百多天不醒。[11]

进觐二帝

周世宗喜好道士烧炼丹药点化金银的法术,有人把陈抟的名上奏朝廷。

后周显德三年(年),周世宗命令华州把陈抟送到朝廷,留陈抟在皇宫中居住了一个多月,周世宗向陈抟询问点化金银的法术。陈抟回答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应当以致力治国为念,怎么留意黄白方术这样的事情呢?”周世宗不责怪他,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陈抟坚决辞谢接受这一职务。[12]已经知道陈抟没有其他方术,周世宗就放他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诏令该州长官逢年过节慰问陈抟。[13]

后周显德五年(年),成州刺史朱宪向皇帝辞别赴任时,周世宗命令他带五十匹帛、三十斤茶叶赐给陈抟。[14]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年),陈抟来宋朝进觐,太宗对待他很优厚。[15]

太平兴国九年(年),陈抟再次来朝觐,皇帝更加以厚礼对待他。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态利益所干扰,才是真正的方外之士啊。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估计年龄将近一百岁了。陈抟自己说他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觐我,与他交谈,听听他说的是值得的。”[16]于是派中使送陈抟到中书省,宋琪等人从从容容询问陈抟说:“先生得到的玄默修养的方法,可以传授别人吗?”[17]陈抟回答说:“我是一个山野隐士,对当下的世道没有什么用处,我也不知道神仙炼丹化成金银之事、吐纳养生之理,无此类方术可以传授。假使能让白日冲天,对当今世道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一样的外表,博古通今,深究治乱,真是有道德仁义圣明的君主。现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兴起改革以使天下太平的时候,勤行修炼的功劳也不及此。”[18]宋琪等人称好,把陈抟的话告诉皇上,[19]皇上对陈抟更加器重。

北宋雍熙元年(年)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赐给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宫,命令官吏扩增修葺他所居住的云台观。[20]皇上多次与陈抟和唱诗赋,几个月后放他回山。[21]

通易能预

陈抟喜好读《易经》,手不释卷。常常自号扶摇子,撰写《指玄篇》八十一章,阐述引导养生及使水银还成丹的事情。宰相王溥也撰写了八十一章来笺注《指玄篇》的要旨。[22]

陈抟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六百多首诗。[23]

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对贾休复说:“你来不是有其他事情,是想要我的大瓢而已。”[24]陈抟叫侍者取瓢给贾休复。贾休复大为吃惊,认为陈抟是神仙。[25]

有个叫郭沆的人,小时候居住在华阴,曾夜宿云台观。陈抟半夜叫他赶快回家,郭沆犹疑不决;过了一会儿,陈抟又说:“你可以不回去了。”[26]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27]

石室仙逝

  北宋端拱初年(年),陈抟忽然对弟子贾德升说:“你可以在张超谷凿石为室,我将要在那里休息。”[28]

宋端拱二年(年)秋七月,石室凿成,陈抟亲自写几百言作为奏表,奏表大略说:“我气数将尽,圣朝难以依恋,随后将在这个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29]后果然如期仙世,经过七天四肢身体还有余温。当时有五种颜色的彩云掩盖堵塞洞口,经月不散。[30]

史籍记载

编辑

《宋史·隐逸上·陈抟传》。

《太华希夷志》。

《宋史·艺文志》。

出身地考

编辑

历代名人著作中皆多称陈抟为“西蜀崇龛人”。

北宋李宗谔编《祥符图经》分册《普州图经》记载:“陈抟,字图南,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

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钦真观,在安岳县之崇龛镇,即陈希夷故宅。”“希夷故宅,在安岳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

宋人冯叔豹的《过崇龛寨题希夷宅》一书中也说:“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他的《太华山歌送陈子学巡方三泰》诗中写道“君家老仙旧隐处(自注陈希夷崇龛里人),丹垆石榻荒苍台”。

《潼南县志》乡贤一章中,首列其名,并记称:“陈抟,普州崇龛里人,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离家隐居于武当九室岩”。

陈抟在他所著的《易龙图》的自序中,也称自己为“西蜀崇龛人”。

重要成就

编辑

象数

先天图

所谓“象”,就是指《周易》中卦象和爻象,以及用卦象和爻象表现世界生成发育的万有现象,从中寻求万物变化的规律。[31]陈抟的《先天图》是其象学代表。《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32]邵雍的易学被称为先天易学,据一些史料称,其与陈抟所传之先天图有关。所谓先天图,主要指的是乾坤坎离的图式。

所谓“数”,就是指《周易》中的数学、数理以及“河图”、“洛书”中的符号数学规律。[31]陈抟的《易龙图》是其数学代表。《宋史·艺文志》易类有陈抟《易龙图》一卷,《宋文鉴》卷八十五保留有《龙图序》一文[33]。陈抟创作的《易龙图》,在中国道教史和科技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以“易图”建构各学科的框架体系,还是以易理为指导思想规范各学科的学术走向,都对中华文化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4]

主要作品

编辑

《指玄篇》

共81章,阐述引导养生及使水银还成丹的事情。

《易龙图》

此书是陈抟对《河图》、《洛书》研究的专著,卷前有作者自序云“龙马始邓负图出於伏羲之代,在太古之前,今存已合之位,或疑之以陈其未合之数耶。於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且龙图本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陈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优羲合而用之,仲尼黜而形之。今略述其概焉。”是《易》学研究的重要资料。[35]

《先天图》

主要指的是乾坤坎离的图式。据史记《朱震传》记载,邵雍的《先天图》即传自陈抟。[32]

  

《无极图》

丹道养生的符号图式。

人物评价

编辑

《东轩笔录》评价:“图南有经世之才”。[38]

宋太宗评价:“抱道山中,洗心物外,养太素浩然之气,应上界少微之星,节配巢由,道遵黄老。怀经纶之长策,不谒王侯;蕴将相之奇才,未朝天子”。[39]

后世纪念

编辑

陈抟庵与陈抟公园

在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南隅、紫气大道南侧,有一个占地余亩的公园,叫陈抟公园。公园内湖水荡漾,绿树掩映,青草如茵。公园东南角建有陈抟庙和陈亭,这里就是鹿邑人纪念陈抟的地方——陈抟庵。据史料记载,陈抟庵,又名白云庵。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陈抟,鹿邑有一位张姓乡绅捐献土地余亩,始建陈抟庵,后清朝又重修。[40]

亳州陈抟庙

陈抟庙位于亳州市南郊陈庄,庙内有山门、碑亭、主殿、后殿、左右配殿及陈抟文化长廊组成。希夷故里陈抟庙是一座庙祠,同时也是陈抟纪念馆和重要文化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

1.道教老祖陈抟其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10-14]

2.《宋史·陈抟传》: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

3.《宋史·陈抟传》: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

4.《宋史·陈抟传》: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

5.《宋史·陈抟传》: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

6.陈抟《正易心法》: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及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7.《宋史·陈抟传》: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

8.《宋史·陈抟传》:抟往栘焉。

9.《宋史·陈抟传》: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

10.《宋史·陈抟传》: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

词条标签:

宗教人物,人物









































求治白癜风偏方
昆明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wlc.com/tpcby/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