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阅读



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辛、咸、苦、甘、酸五味,皮肤作为人体的肌肤屏障,皮肤的病变是内在的反映,饮食偏嗜会对脏腑造成相应的病变;同时饮食不节也会引起内在病变,从而导致皮肤方面的病变。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故皮肤病患者注意饮食,不仅能防止疾病的恶化,也有助于皮肤疾患的早日祛除。

1饮食禁忌--“发物”的内涵传统典籍中对皮肤病患者的饮食记载内容丰富,如:《素问·五脏生成论》:“……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诸病源候论·酒齇侯》:“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医宗金鉴·血风疮》:“食饮不节,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表明皮肤病的发生与饮食关系密切。或由于过食肥甘,伤及脾胃,脾胃失于运化,湿热内生,熏蒸肌肤,发于肌表而出现红斑丘疹、水疱、风团、结节,或伴疼痛,或瘙痒等症状;或食积化热,影响脾胃升降,腑气不通,气血不畅导致皮肤病变,久则皮损肥厚角化,脱屑皲裂,苔藓样变等病变。因此,皮肤病患者更要注意“饮食禁忌”,通常包括牛羊肉、鱼虾海鲜、酒、辛辣物、香摏、韭菜及热带水果如芒果、荔枝等,即所谓“发物”。黄进将“发物”定义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是指健康人正常摄入或患病服药及病后调理的过程中,因饮食不当而诱发某种病症产生、激发新病、妨碍治疗、加重病情或影响机体康复的一类食物;狭义的是指能导致类似于现代医学所指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食入性食物。中医认为,该类物品如海虾蟹、牛羊肉等皆属于动风、助热化火的辛热腥膻发物,能诱发和加重皮肤病患者的疼痛、瘙痒、流水等症状。现代研究表明:海鲜、牛羊肉、酒、辣椒、韭菜等辛热厚味食物所含的组织胺等成分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使血流加速,组织液渗出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风团、瘙痒、流水、糜烂等皮损表现和症状。因此,对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皮炎类患者,特别是急性期皮损以瘙痒、红肿疼痛、浸淫流滋、油腻鳞屑及皮下出血斑点主要表现的患者更应避免食用此类食物。2请输入标题《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指出五味在饮食中的重要性。《素问·脏气法时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别,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可见饮食时,视病证之性,“随证选味”对身体颇有益处。若不重视“味”的使用,将损伤身体,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因此皮肤病患者的饮食禁忌要与食物的性味密切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2.1辨病论忌《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临床上,饮食不节是导致皮肤疾患诱发、加重、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饮食禁忌在皮肤疾患中显得更为重要。常见的皮肤疾患如粉刺、湿疮、漆疮、瘾疹、痒风、摄领疮等病,不宜食用鱼虾蟹等海鲜类、羊肉、狗肉等辛甘温的腥膻发物,因为味辛甘,性偏温的食物具升发、散气、助火生热的作用,食用不当会使红斑、丘疹、风团、瘙痒增多加重;常见的血管炎性皮肤病如葡萄疫、血风疮;疱疹性皮肤病如天疱疮、登豆疮;病毒性皮肤病如热疮、蛇串疮等,不宜食用辣椒、烈酒、葱姜蒜、荔枝、芒果等辛热的发物,因为味辛,性热的食物具有活血温补之功,食之不当会使皮下出血、瘙痒、疼痛加重;常见的色素性疾病如白驳风、黧黑斑;日晒疮、红蝴蝶疮等病,不宜食用酒类、蚕豆、黄豆、薯类等辛烈、甘温的发物,因为味辛甘,味偏平涩的食物具有滞涩阻气、固硬难化的特点,食用不节会壅塞气机、妨碍脏腑运化功能。同时,色素减退性疾病如白驳风不易过多食用酸味的维生素食物,可适当进行日光浴的治疗,但如黧黑斑、日晒疮、红蝴蝶疮的患者可多食性味酸的维生素水果,并应避免阳光照射。因此对皮肤病患者的饮食禁忌,应当区分病类,不要盲目忌食。2.2辨证论忌中医辨证论忌依据《内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参照病机属性与饮食的寒热补泻功能,而进行对证施用。如寒病忌生冷;热病忌辛辣;阴病忌阴柔滋腻;阳病禁温热辛燥;虚证忌克消攻伐;实证禁补益固涩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如患者皮损平塌下陷、根盘散漫、脓质稀薄、肉芽苍白晦暗等阴证皮肤病患者,则西瓜、雪梨、冬瓜、四季豆、莴笋、柿子等凉性食物当忌食;如患者皮损红斑丘疹红赤、焮热、高肿凸起、根盘收束、脓质稠厚、肉芽红火润泽、浸淫流滋等阳证皮肤病患者,则辣椒、胡椒、烧酒、葱姜蒜等热性食物忌食;湿热内蕴或湿性偏盛的皮肤病患者应禁食大豆、芡实、芋头、薯类、牛羊肉等甘肥厚腻的发物,避免聚湿生痰,导致皮肤疾患迁延不愈。2.3配伍论忌配伍是遣方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同样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也存在“七情”关系及配伍禁忌问题。合理的食物配伍,食药同用不仅可以促使疾病向愈,也有利于患者的营养吸收。食物本身能够治病,也能对抗或抵消某些药物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鲋,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诸果、诸滑滞之物”。《饮膳正要》曰:“虽饮食百味,其要精粹,审其补益助养之宜,新陈之异,温凉寒热之性,五味偏走之病。”如“猪肉不可与牛肉同食”,猪肉酸冷,微寒,有滋腻阴寒之性,而牛肉性温,味甘,有温中补阳、滋养御寒、益筋骨、增体力之功,二者一温一寒,一补中健脾,一滋腻碍消化,其性味功效有所抵触,故不宜同食。再如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鲤鱼忌朱砂、狗肉等。“药食同源”是中医的重要养生理论之一,除注意食物之间、食药之间的配伍外,更要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恰如其分的控制食物、药物的用量,进食服药方法等。因此为使药物更好的发挥疗效,合理的饮食,有所宜忌,在服药期间必不可少。33饮食禁忌中的“无令多食”皮肤病患者饮食禁忌并不是绝对的禁止,《黄帝内经》中“无令多食”即应该指患者可以食,但不能越过病情的需要,饮食要有相对的度,并不是绝对的禁忌。临床上,过度对皮肤病患者的饮食进行限制,不仅不利于疾患的祛除,反而可能诱发患者营养不良,皮肤中的胶质因子缺乏、酪氨酸活性降低、蛋白纤维破坏等导致皮肤粗糙,皲裂,伤口不易愈合等皮肤疾患。现代研究表明,皮肤病患者一些禁忌食物如鱼虾海鲜等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而这些对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是很有帮助。其次,“发物”亦“发药”,如《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四性和五味,部分食物兼有食物和药物的双重作用,部分“发物”因此亦称“发药”,因其具有催发,增加药效的作用,故常用于部分皮肤疾病的辅助治疗:如麻疹初期,疹透不畅,使用蘑菇、竹笋等发物,可起到助其透发、缩短病程的作用;又如多食海腥发物以催发牛痘;部分中药方剂如仙方活命饮,煎药加酒,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可助药力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效等,都是利用了发物的作用。同时,传统典籍中对饮食的禁忌也有待考证,如羊肉、带鱼、青椒、香菇、竹笋等传统皮肤疾患饮食的禁忌,现代研究表明带鱼、竹笋、香菇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炎症程度无明显影响;羊肉、青椒温热性食物可促进中性粒细胞活化和向炎症部位募集,从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因此炎症类皮肤病患者仍可少食带鱼、竹笋、香菇等食物。《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饮食作为人体生命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对疾病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皮肤科疾病中不明疾病的禁忌,会降低药物疗效,加重病情,影响机体的康复。同时,“发物”不要盲目忌食,过度禁食不利于患者基本营养的保障和疾病的康复,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因制宜,合理配伍食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只有做到了“谨和五味”,禁忌有度,才可以“长有天命”。









































中秋节给娃吃什么月饼才放心又欢乐?二宝野
做迁徙的候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wlc.com/tpcby/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