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渊源前景配方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疗法

一、贴敷技术的现状

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介质(如水、醋、酒、蜂蜜、植物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二、贴敷疗法的背景渊源

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副作用小等特点。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三、历史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并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中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记载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另外还有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yuè)骈文》最为著名。《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鹏之经数十年精心汇聚而成,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嘉庆以前千余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经典之作。

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位………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以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缩小癌瘤之功。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穴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穴位贴敷外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

尤为可喜的是开始注意吸收现代药学的成果,用来改革剂型和贴敷方式:有加入化学发热剂后配制成的熨贴剂,如代温灸膏等;用橡胶和配合剂(氧化锌、凡士林等)作为基质,加入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制成的硬膏剂,如麝香虎骨膏、关节止痛膏、麝香通经膏等;使药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药膜状固体帛制剂或涂膜剂,如斑螫发泡膜等;还有在贴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来促进治疗性药物高效率地均匀持久地透过皮肤的贴敷剂,如复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

四、国际形势

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中药贴膏深受人们的欢迎。

五、理论依据

中医理论:

1、理同内治: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吴师机——“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所以与内治疗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

2、药同内治:无论内服汤药和穴位敷贴,所选用的药物均有各自独特的四气五味、作用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通过君、臣、佐、使的相互配伍组合以祛除病邪。《理瀹骈文》:“膏中用药味,必的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

西医理论:

A、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药物对局部皮肤组织的强烈刺激能起到一种微面积化学性、烧伤性刺激,并对皮肤的神经感觉器产生影响,再通过神经反射机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药物可经皮肤吸收直达病灶,发现通过穴位贴敷治疗后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其他组织。

C、临床研究还证实,穴位贴敷皮肤发泡可通过对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阿片类的调节而提高免疫力。

D、还有人士认为贴敷给药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它可以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给药方便等。

六、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风门等。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理论基础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

(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有人做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的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占97%以上。

七、多效联合: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

八、辨证选药:

外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单验方外治形式而问世的,但后来辨证施治治疗原则逐渐渗透于这一治法中,给这一治法赋以辨证施治的选药思想,使其疗效更加肯定。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在临证灵活加入糁药,一般要求加药与膏药相应,膏统治而加药专治,重症还可加入劫药如巴豆等,所加糁药原则上选用治疗这一病症的主要药或选效验方和单方为主以提高疗效。如治热秘除用膏敷贴外,常在膏上糁以芒硝、大黄等,再贴于脐腹部。

九、操作方法

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注意: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十、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4-8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十一、贴敷疗法的优点

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贴敷疗法的优点

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十二、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十三、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及有毒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泡、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十四、注意事项

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空调适度、少吃冷饮、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治疗期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治疗前清洁皮肤,以防感染;

2.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3.对于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4.治疗不宜空腹进行,贴药时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吃生冷、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敷药治疗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6.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疱,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

7.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服,谨防儿童误食中毒

8.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4小时。

9.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医院就诊。

10.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刺破,排尽疱内液体,涂以碘伏等消毒,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十五、中成药在穴位贴敷中的应用

在现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下中成药已经可以生产出多种剂型包括针剂、丸剂、片剂、膏剂、散剂、口服合剂、胶囊等。其中,中成药针剂,提纯工艺最高,应用最安全。

丸剂为中成药产品中的一个常用产品,其中浓缩丸是在水丸和蜜丸加工提纯之后的,药量小,药效更高,更容易吸收,携带方便,服用方便。一般来说,浓缩丸8颗就相当于药材精含量3克,而用水丸或者蜜丸的话,就要几十颗。

十六、中成药的优点

A.穴位贴敷推荐使用中成药

如意定喘丸——以二十一味道地药材组成,除蟾酥外,蛤蚧、麻黄、枳实、洋金花、石膏、黄芪(部分)、甘草(部分)粉碎成细粉;苦杏仁加水煎煮;其余地龙等十二味及剩余的黄芪、甘草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苦杏仁煎液合并,减压浓缩成稠膏,加入蟾酥及上述粉末,混匀,制成浓缩水丸,低温干燥,打光,等国家严格的生产工艺制作而成。

B.如意定喘丸处方分析:

1、补虚:蛤蚧、黄芪、党参、炙甘草、熟地黄、天冬、麦冬、枸杞子

2、止咳、平喘、化痰:葶苈子、紫菀、百部、洋金花、杏仁、白果、蛤蚧、麻黄、地龙、五味子、枳实、石膏、远志

3、利水消肿:黄芪、葶苈子、麻黄、地龙

4、清心除烦,宁心安神:石膏、远志、蟾酥(制)

5、益气固表,防止外邪入侵:黄芪、党参

标本兼治,养治结合!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急性发作期可用,缓解期和稳定期尤宜!

C.如意定喘丸药理作用分析:

1、止咳、平喘

2、祛痰

3、抗炎

4、抗过敏

5、抗病毒

6、增强免疫功能

7、抗缺氧、改善心肺功能

针对引起慢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

病理变化、症状、机体内因

及疾病演变可能累及的脏器进行全方位出击!

D.如意定喘丸穴位贴敷——适应症:

急慢性支气管哮喘

体虚易感冒者

虚劳久咳

肺气肿

肺心病

十七、呼吸系统病症贴敷疗法

(1)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咽炎、鼻炎)

感冒发热选穴:大椎、神阙

配方:如意定喘丸3-4丸+桑姜0.5毫升+安乃近、异丙嗪(扑尔敏),高热可+地米1-2片;(病毒感染可适当加利巴韦林或喜炎平)

扁桃体炎、咽喉肿痛选穴:大椎、天容、肺腧、膈腧

配方:如意定喘丸3-4丸+桑姜0.5毫升

大黄1g、射干1g、连翘1g、板蓝根1g

贴敷期间,用胖大海2粒+青果2粒+生甘草少许泡水带茶饮

(2)呼吸系统病症贴敷疗法

咳嗽(咽喉炎、急慢性气管炎)

如意定喘3丸+哈青(异丙嗪注射液)0.5毫升调成糊状

咽喉炎贴敷在大椎、天突、肺腧、膈腧

急慢性气管炎贴敷在大椎、膻中、天突、肺腧、膈腧

(3)呼吸系统病症贴敷疗法

体虚容易感冒者,平时怕风怕冷,受风受冷咳嗽

如意定喘3丸+桑姜0.5毫升调糊状贴敷在大椎、膻中、肺腧、膈腧

(4)呼吸系统病症贴敷疗法

哮喘(过敏性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如意定喘3丸+氨茶碱注射液0.3毫升+蜂蜜调糊状

过敏性哮喘可少加扑尔敏注射液贴敷在天突、定喘、

肺腧、心腧、膈腧

喘息性支气管炎可加哈青注射液贴敷在天突、定喘、膻中、肺腧、心腧、膈腧

肺气肿痰多者稍加氨溴索注射液贴敷在定喘、膻中、天突、肺腧、膈腧、肾腧

(5)呼吸系统疾病选穴

天突:任脉,胸骨上窝正中;

膻中:任脉,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

与前正中线的交点)

大椎:督脉,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定喘: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肺腧:足太阳膀胱经,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腧:足太阳膀胱经,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腧:足太阳膀胱经,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腧:足太阳膀胱经,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十八、消化道病症穴位贴敷

小儿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如意定喘3-4丸+西咪替丁片2片

丁香1g、肉桂2g、吴茱萸2g、白蔻仁1g、石榴皮1g、

脾虚泄泻:党参、白术、茯苓、丁香、山药+苯乙哌啶贴中脘、神阙、脾腧

肾阳虚加吴茱萸、肉桂、干姜贴脾腧、肾腧、神阙

夏季湿热泄泻:苍术、黄连、黄柏、元胡贴中脘、神阙

(1)消化道病症穴位贴敷

小儿腹痛:元胡、肉桂、白胡椒+-2针0.3-0.5ml调敷敷脐

小儿厌食:焦三仙、陈皮、鸡内金、大黄、芒硝调敷脐,中脘、神阙、脾腧

婴幼儿消化不良:山楂、麦芽、神曲、石榴皮、莱菔子、连翘,贴中脘、神阙

(2)消化道病症选穴

中脘:任脉主要穴位,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神阙:肚脐眼,又名脐中,为任脉上的阳穴,是人体任脉的要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脾腧: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保健穴

其他常用穴位贴敷疗法

十九、其他常用穴位贴敷疗法

1.感冒:

治法:疏风解表

方法:薄荷泥涂擦法(太阳、迎香、合谷)

蒜泥贴敷法(合谷)

2.口疮、咽喉肿痛:

治法:导热下行,引火归元

药物:吴茱萸12g或吴茱萸9g,胆南星3g

取穴:涌泉

方法:上药研细末,陈醋适量调为糊状敷

于涌泉穴。

3.面瘫病(仅限于单纯性面瘫):

治法:疏风通络,养血和营

药物:蓖麻仁30g,马钱子5g,朱砂1g

取穴:颊车、地仓、四白、阳白、翳风、太阳

等均取患侧,每次选2-4穴。

方法:上药共捣为膏,取绿豆大小贴敷于备选

穴位,胶布固定,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二十、三伏贴、三九贴

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

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清除局部残余药物,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皮肤科就医。

二十一、敷贴后皮肤反应的处理

皮肤起斑疹或者有小水疱,但没有破溃,一般不需处理。如果皮肤痒甚者,可用炉甘石洗剂(ml/瓶),取适量,局部外抹。

如果皮肤红肿有小水疱,可用3%硼酸溶液(ml/瓶),适量浸湿纱布,外敷皮损局部20分钟处理。有皮肤破溃者,当用0.1%雷夫奴尔外敷,防止感染。

如果病情较重,请去皮肤科处理

招商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wlc.com/tpcby/10504.html